近日读报,获悉越城区农副产品展销馆正式营业。二楼的越城各镇街特色农产品区,其中小方盒装按颗卖的腐乳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这不是“散装”的年代又回来了吗?
思维一下把我拉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想起了远去的童年时光。
旧时光里,早餐的下饭菜极其单调,除了油条,就是霉豆腐(腐乳)、咸酱瓜之类的。一清早,母亲总会叫唤我到酱园买三四块醉方霉豆腐。拎着装有搪瓷杯的杭州斗篮,出了船舫弄就是上大路,过了兴文桥才到下大路的鲍顺泰酱园。只见高大宽敞的角尺柜台边,早已排起了长队,离家近的干脆用碗来装。
我踮起脚尖,往柜内张望,只见一位酱园职工右手袖子撸得老高,用手直接伸进坛里取出霉豆腐。坛口大,容量也大,取出的霉豆腐黄灿灿、香喷喷的,酒味十足。吃这“醉方”,胃口也格外开。酱园除了“醉方”,还有“红方”“棋方”等品种。我家买的次数最多的是“醉方”了。因为“红方”块大,食用时还得洒上少许的白糖才好吃,因糖要凭票供应,且味不及“醉方”,故很少去买。
父亲不嗜酒,但每当傍晚下班回家,看到饭桌上有好的下酒菜时,父亲总会使唤我去假山弄口的酒店买酒来。年纪尚小的我拿着医用的盐水空瓶到小酒店买酒:“老店王,买老酒。”店主接过瓶子,揭开橡皮塞子,将漏斗插入瓶口,一手从酒坛里舀勺子将酒倒入漏斗,然后我把半瓶子酒带到家里。家有好菜,酒香味醇,酒盅不大,慢品细嚼,父亲甚是惬意。因散装酒品质好,自然有不少家庭喜欢喝这种散装酒。
那时,母亲在炒菜时发现酱油瓶已经快见底了,急着叫我去打酱油。只记得,我家的那只酱油瓶其实是啤酒瓶子,因常年累月装着酱油,瓶子内积满了垢。我屁颠屁颠地拿着瓶子,一手拿着零钱,前往北海桥直街的综合商店。营业员用打散装老酒的方法,把酱油缓缓注入瓶中。因商店里摆放的尽是酱油、醋缸,去这商店购物时总是弥漫着咸香味和酸酸的醋味所混合的一种味道。
“散装”的年代,并不止这些:抽烟的买不起整包的,在烟摊买几支过一下烟瘾;冬天家里用的雪花膏、百雀羚等护肤品,也常会带着盒子去买散装的;就连学生用的蓝墨水,大多是带着墨水瓶子去店里续装墨水……
曾经的日子,仿佛离不开“散装”二字。那些“散装”的瓶瓶罐罐里的商品和时光,代表了几多贫乏、几多无奈、几多辛酸。现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由“散装”走向精致了。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董柏云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