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郑立忠回村时发现一些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村里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城里学生差距不小,这让他心急如焚。他和老同学谈到在村小读书的经历,说起有一次获“三好学生”,村干部来校颁奖,奖励他一支钢笔的事,让他萌生了设立村级奖学金的想法。他先后找到时任村委会主任倪同彪、村党支部书记倪子德,表达了想每年出资5000元设立奖学金的意愿。没想到,对方听了后,却摇了摇头:“郑老师,你爸还在村里做小工呢,你当老师工资也不多,这笔钱就算你拿出来,村民也是不会收的。”不过,郑立忠的行为,仍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一直在广西创业的同村人郑卫康、王伟琴夫妻俩得知这一情况,愿意全额提供奖(助)学金,夫妻俩一口气捐资助学6年,平均每年发放约2万元奖(助)学金。随后,同村乡贤郑华富也提供了1年的奖(助)学金。2018年村乡贤会成立后,先吸纳了21名会员,目前会员已增至43人,每年的奖(助)学金就从会员缴纳的会费中支出。12年来,奖(助)学金激励着一批批小山村的莘莘学子。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