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正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展出。此次特展展出赵之琛、赵之谦、徐三庚等48位名家的精品之作,系统梳理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发展脉络,阐释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高水平篆书篆刻艺术大展。这些名家中,有一位二十世纪杰出的书法篆刻家,他叫单晓天,绍兴人,是海上印坛的“三驾马车”之一。
工书,精篆刻
单晓天(1921—1987),原名孝天,字琴宰,别署春满楼主。绍兴人,幼随父定居上海。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隶、篆、行、草、楷均工,作品气度端庄典雅,笔致秀润。篆刻初涉王福庵整饬一路,后师法邓散木之雄奇痛快。晚岁得见战国楚竹简文字,乃以草隶入印,含蓄温厚。自镌印谱有《鲁迅诗歌印谱》《晓天印稿》等。
《民国书画家汇传》称单晓天:“天资敏慧,幼好艺事,初学邓散木,继从沈禹钟、唐云、张石园,其艺益广。工书,善画兰,兼精篆刻,所刻印效法秦汉及封泥,酷似其师邓散木。书宗二王,并工篆隶,而行楷与兰石,极疏散流利之致,秀逸之气,亦溢于楮墨之间。”《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云单晓天:“与方去疾、吴朴堂合作有《瞿秋白笔名印谱》《古巴谚语印谱》,与韩天衡、张维琛合作《新印谱》(二),又与张用博合撰《汉印风格浅析》等。”
20世纪初,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印人纷纷迁居上海谋生,慢慢形成了海派篆刻家群,经过长期的交织发展,徽浙两宗印风渐趋融合。他们入古而出新、又在印外求印,在数量与艺术水准上都一直居于近现代印坛的最前沿,可谓全国篆刻界的“半壁江山”。
单晓天喜欢篆刻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徐渭艺术馆,记者见到了藏于湖州市博物馆的《鲁迅诗印谱》。题签为:鲁迅诞辰百周年纪念。鲁迅诗印谱。单晓天刻,叶圣陶题。钤“叶圣陶印”白文印。印款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晓天刻。印款二: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题<彷徨>》。晓天刻。印款三: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弹。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晓天刻。
单晓天书法师从李肖白,17岁这一年,又痴迷上篆刻,拜邓散木为师。在同一年,他还结识了两位在自己后来人生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同道:方去疾和吴朴堂。日后,三人共同创作了《瞿秋白笔名印谱》《养猪印谱》和《古巴谚语印谱》。这三部反映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气息的印谱可以说也是单晓天在艺术道路上划时代的杰作。
在《瞿秋白笔名印谱》和《古巴谚语》中,不乏如白文印“瞿秋白”“史维他”“维宁”,朱文印“陈笑峰”“文尹”,以及白文印“狮子并不像人们讲的那样可怕”“谁怕狼就不要到山上去”,朱文印“睡着的鸟”“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等一系列单氏篆刻精品。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曾集中创作了一批册页,主题均为记录其少年、青年时代向当时的名家大师们接触请益的观感与亲历的实际记录,共50位大家。其中一个作品就是:“单晓天翁精篆刻,名门正派,自立町畦,功力深湛,为众师法。予赴浙美后,返沪省亲,谒晓天翁,辄曰:缶翁一路印可观而不可学。每见予粗浑一路印稿,必摇首否之,以为非正脉也。己丑冬,后学陈振濂记。”
海上印坛的“三驾马车”之一
“单晓天、方去疾和吴朴堂,被视为海上印坛的‘三驾马车’。”当代书法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认为。
“说实话,当时自己在刻印上很是幼稚,但最终鼓动我下定决心尝试着投稿的,却正是单先生的‘一心要砸碎千年铁锁链’‘为人民开出那万代幸福泉’那两方人多称赞的简化字刻印。”
“记得与单晓天先生刚认识时,他不过五十多岁,但已有长者之风。他虽不像去疾(篆刻家方去疾)那样模样严谨说话直截了当,然细声慢语之中,倒也所言由衷每每点到要害。尽管如此,单先生却仍一贯谦逊虚心。不分长幼,经常与青年同道一起探讨艺事,这是域内人们时时见得的情形。”刘一闻回忆,在创作实践中,单晓天借鉴邓氏风格可称由来已久。然而他并未停留在一味描摹追求形似的有限范围内。他的独到之处,最明显的是体现在用刀方面。概而言之,所谓邓氏刀法,便是运用细柄薄刃的小规格刀具,通过间切间冲、以切为主的精准下刀,继而营造出古朴苍茫、斑驳雄健的总体艺术效果。在此,邓、单两者虽说用的都是小刀,然单晓天的不同之处却在于,他的整个刻制过程始终辅以间冲间切、以冲为主的运刀方法。故而,在他的刀下,便出现了与邓氏不尽相同的于古朴中寓秀美、于明快中见含蓄的自家风貌,这个现象,在其所有印作的笔体意态中,几乎都可以读到。此外,单晓天由合理结篆而致的通篇章法上的错落有致和疏密得宜,也皆显现出他在印章创作上的丰厚积淀和匠心独运。
作者:记者 童 波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