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绍兴晚报编辑部、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调查行动,志愿者跟着专家进山林、识昆虫、探“家底”
调查队员在展示昆虫采集的方法和工具。
调查队员和志愿者给昆虫设陷阱。
勺嘴鹬
丽水树蛙
血红密孔菌
大花无柱兰
山林、河流、平原、湖泊、湿地,构成了绍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在绍兴,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种?生态环境专家又是如何发现和研究它们的?5月10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绍兴晚报编辑部、越城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调查行动,由专家带着读者一起进山林寻找答案。
记者 胡安娜 文 黄霄 摄
(部分图片由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沿着山道观察虫
志愿者们意犹未尽
展示完昆虫采集的工具和规范操作,沿山道观察虫的环节正式开始。
会稽山炉峰片区一带的山林,环境清幽,昆虫种类较为丰富。春末夏初,气温攀升,一些昆虫进入活跃期。59岁的志愿者陈爱仙眼疾手快,网捕了一只菜粉蝶。“这粉蝶很常见,但怎么区分蛾与蝶呢?我分不清楚。”她一脸好奇地向调查队员发问。
“白天出现的是蝶,晚上出现的就是蛾?”志愿者赵洁磊问道。徐可定说:“在昆虫界,蛾与蝶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并不是单一地以其出没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作为区分标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其实是看它的触角前端是否膨大。触角末端膨大、呈棒状或锤状则为蝶;触角形态多样,呈梳子状、丝状或羽毛状的,则为蛾类。”
“这虫子好漂亮,但气味不好闻,臭臭的。”志愿者彭长秀发现了一只扁扁的昆虫。其他志愿者迅速围了上来。“这是蝽,半翅目昆虫,有成百上千种。在绍兴也很常见。”志愿者姚辉煌从事自然教育,很快说出了这昆虫的学名。绍兴文理学院生物学教授田润刚补充说:“这是荔枝蝽,属于荔蝽科。荔蝽科、蝽科等多种半翅目昆虫能分泌臭液,这臭液在空气中挥发成臭气,所以它又有‘放屁虫’‘臭板虫’等俗名。”“这就是我们‘土话’说的‘放屁虫’啊!”站在一旁的陈爱仙恍然大悟,笑着说,“这手沾了臭气,估计一下子还洗不掉。”
拉步甲、黄粉鹿花金龟、黑带食蚜蝇、蒙瘤犀金龟、拟天牛……在接下来的调查行动中,志愿者陆续发现了不少常见却不知道名字的昆虫,同行的专家一路为大家做科普。“今天长知识了,总觉得意犹未尽!”活动结束时,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陆铠肃对记者说,“既兴奋又遗憾,如果晚报下次还有这样的调查,我继续报名!”
作者:记者 胡安娜 文 黄霄 摄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