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25家上市公司锁定退市(含已退市),其中9家已退市完毕,数量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市场化“出清”威力正在加速显现。
从退市类型看,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的“1元退市”成为主流方式。今年以来,已经有 *ST民控、*ST美盛、*ST美尚、ST中南、*ST世茂、*ST保力、ST星源、ST贵人、ST鸿达、*ST爱迪、*ST泛海等十几家公司因触及或将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情形,锁定了交易类退市情形,占比过半。
触及财务类退市原因的上市公司同样众多。今年以来,在锁定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公司因2023年年报业绩未改善,或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占比达40%。
此外,记者发现,近一个月以来,A股迎来一波较为集中的证券简称变更潮,超80家公司变更证券简称。这其中,以被实施风险警示后“披星戴帽”的公司居多。值得一提的是,仅5月6日就有近50家公司变更证券简称,均为被实施风险警示后“披星戴帽”。
近年来,为促进权益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监管部门不断强化退市监管,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激浊扬清的良性市场生态有望形成。
今年4月12日,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证监会深入贯彻落实上述要求,配套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进一步释放出“零容忍”信号。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相关退市规则,完善财务类、重大违法类、规范类和交易类四类强制退市指标。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