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昆明、长沙、西安、青岛、南京等多地一大批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入政府网站。这些政务新媒体中,除一部分是配合机构改革作出相应调整外,也有不少是因内容低质、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而停更注销。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各地政府部门纷纷抢占新媒体阵地,开设官方版的微信微博,推出政务App,作为本单位的“喉舌”积极向社会发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传播资讯,方便群众办事,这原本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部门将此视为“赶时髦”,申请多个账号,实行分线发布,有的干脆打造“新媒矩阵”,以显示大单位的气派。然而,量多未必质优,不少政务新媒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那么多信息可发布,就做起“文抄公”层层转抄转载,或者沦为“僵尸号”几个月才发那么几条信息,甚至把压力带给基层,强制打卡、转发、点赞,引发新一轮的指尖形式主义。
地方政务新媒体看似操作简单门槛低,但如果每天重复进行组稿、拍图、校编、排版等工作,也有不小的工作量。人手不缺的单位,会专门配置新媒专员负责打理,人手紧缺的单位则不得不转手外包,让专业文化传媒公司操刀,花钱买轻松。时日一久,出钱出人都是负担,为了发布而发布,粉丝大多成了“僵尸粉”,每条微信的阅读量在几十个徘徊,可谓形式主义害死人。
政务新媒体本是数字治理的有效载体之一。一些政务新媒体,因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服务性强,真正做到了贴近群众、服务基层,而广受欢迎。但也有不少政务新媒体,“一哄而上”式地开办起来后就后继乏力,低质量蹭流量,应付式发信息。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划定底线尽早介入,实行清退机制,把形式主义严重的政务新媒体全部清退,不要等到影响单位形象时再自我消亡。
一些地方政务新媒体走向式微,根源在于工作作风不实。如果不及时刹住这种花里胡哨的“赶时髦”之风,清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很快就会有新型形式主义冒芽抬头,成为政务工作中的“新公害”。所以,打击基层形式主义,要及时“除三害”:一除“一刀切”式的考核排名之风,二除不切实际的“全覆盖”强推之风,三除“摆烂型”的顾头不顾尾之风。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苏小坡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