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幕僚制度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非官非吏,却在官署中地位不低;他们没有朝廷俸禄,却也算得上是没有辱没读书人名声而衣食无忧的体面人,他们就是被尊称为师爷的群体。师爷,是明清地方官署中官吏私下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事务的幕僚,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账房师爷、征比师爷等等,主官视需要聘用一位或多位师爷。师爷这行当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得了的,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有点子可“卖”;其次,要有极高的智商、情商,才能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此,从业前一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鲁迅先生在北京居住过的绍兴会馆,就是清代专门培养师爷的训练班所在地。
师爷虽不只是绍兴有,但做师爷的绍兴人最多。清代梁章钜在《浪迹丛谈》里总结了绍兴三通行,分别是绍兴酒、绍兴话和绍兴师爷。清代官场也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绍兴师爷”竟成为一个“通用名称”,无论籍贯何处,凡从事师爷工作的人都被称为“绍兴师爷”,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绍兴特产不是黄酒,是师爷。直至今天,绍兴人还常常被戏称“绍兴师爷”。假设一群人在讨论问题,如果绍兴人有独到见解,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说“真不愧是绍兴师爷,聪明”。如果绍兴人只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大家又会用不屑的口吻说“真不愧是绍兴师爷,圆滑”。所以,当一种职业成了这个地方人格的集体标签时,这个标签是否准确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坐实了绍兴是师爷“原产地”这一事实。
绍兴“盛产”师爷是有原因的。绍兴历来文化兴盛,重视教育,而且绍兴人多地少,有崇尚远游的民风,当读书人仕途无望时,做师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绍兴人有做幕僚的特质。春秋晚期,越国的文种、范蠡都是非常有名的门客。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明代第一才子”徐渭是浙闽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他足智多谋、饱读诗书、精通六艺,多次辅佐官府大破贼寇,是绍兴师爷的出色代表。清朝著名的绍兴师爷邬思道,是大臣田文镜的师爷。据历史记载,邬思道起草了一份专门弹劾隆科多的奏章,并和田文镜约定好不看奏章内容直接上报给皇帝。隆科多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雍正当上皇帝的遗诏就是他宣读的。无论是从亲属关系还是官职大小来说,一般官员谁敢在他面前造次,邬思道一个师爷就敢,无声无息地弄出一个弹劾奏章。邬思道深知隆科多居功自傲,雍正也对其十分厌烦,只是碍于各种原因,不好下手。这个时候,邬思道拟的这份弹劾奏章,正合雍正心意,可以借题发挥,最终扳倒了隆科多。
关于绍兴师爷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朝乾隆皇帝私服巡游至绍兴兰亭,看到当地茶馆伙计在表演用大铜壶一尺之外倒茶的绝活。乾隆皇帝兴致大开,模仿伙计给随行倒茶。皇帝亲自倒茶,随行本应磕头谢恩,但因皇帝是微服私访,怕暴露其身份,在场的一位绍兴师爷灵机一动敲手指头,向乾隆皇帝示意磕头,乾隆皇帝大为赞赏。从此,喝茶磕手指头(叩指礼)这一礼仪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沿用至今。
但是人红是非多,说起“绍兴师爷”,人们经常会想到的是奸刁乖巧、工于心计等贬义词。绍兴师爷的形象,总困于如此“刻板印象”,一则是因为绍兴师爷这个群体良莠不齐,难免会有“老鼠屎”,再加上一些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幕后弄权形象,更是直观地败坏了人们对绍兴师爷形象的好感。但是一个群体总是有好也有坏,这不仅仅只有绍兴师爷如此。总不肯学做幕友的鲁迅先生,对绍兴师爷的骨气也是很赞赏的,他说:“我们绍兴师爷的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绍兴人傲岸自尊的胆气。”确实,绝大部分绍兴师爷正直清名、精明能干、才智过人,是师爷中的精华。
清代绍兴安昌著名清风师爷许思湄便是其中代表,他为幕50载,所著《秋水轩尺牍》堪称后代幕学的教科书,他在书中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为幕半生,辗转万里,惟留半担琴书,一肩风雨,做东西南北之人。”由于不肯同流合污,他大半生颠沛流离、生活清贫。直至嘉庆十六年,时年43岁的他凭借“视公如家事,待友以实心”的口碑,以及丰富的为幕经验,入幕于直隶总督府,达到为幕生涯的顶峰,才终于摆脱贫困,做到了“谋道”与“谋食”两不误。
“绍兴师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一代名幕汪辉祖概括的绍兴师爷“尽心尽言、立品洁身、仁恕求生、格物守志”的幕道精神以及绍兴师爷智慧、忠诚、担当、创新、仁爱、团结的精神内涵,既是绍兴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绍兴独一无二的地域符号,将一直被传承延续并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系绍兴咸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可阳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