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6年,刚出川就高唱“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李白,终于踏上他心心念念的越州。渡镜湖,登龙山,寻访越王旧宫殿,面对荒烟蔓草、断壁残垣,有感而作《越中览古》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前三句极力描摹越国往昔之繁华,犹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末句却急转直下,以鹧鸪的低飞悲鸣戛然而止,写尽宫殿今朝之荒凉,盛衰对比,惊心动魄,不愧为怀古诗代表作。
李白是创造的天才,行走的流量大咖。怀古绝句通常在第三句转折,而李白创格在第四句,更有力量与神采。李白之前的鹧鸪意象常常表现离愁别绪、思乡怀人的小儿女心态,他却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怀古伤今之思、家国兴亡之慨。名人名作助力名城名胜,诗仙李白的大手笔、大情怀,不仅带火越王台,还让越王台上的鹧鸪火爆出圈。从李白开始,越王台与鹧鸪意象成为黄金搭档、经典组合,经常在诗词中联袂飞歌。
李白笔下越王勾践的宫殿,应该是指越王宫台,即越王台。此外,还有越王台为越国招贤纳士之地或越王勾践阅兵之处等说法。总之是越王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灭吴称霸的场所,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据《越绝书》记载,原越王台规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长三丈五尺三寸,霤高丈六尺。宫有百户,高丈二尺五寸。”又据宝庆《会稽续志》记载,越王台原在府山东北,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由知府汪纲移建府山东南麓,“气象开豁,目极千里,为一郡登临之胜。”
鹧鸪是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候鸟,喜暖怕冷,避人而居,其鸣悲戚。古人常以鹧鸪意象抒写迁客离愁之状、游子思乡之情、闺妇相思之苦。正如蜀地与杜鹃难解难分,越地与鹧鸪也有不解之缘。《禽经》称它为“越雉”,《医林纂要》称它为“越鸟”,《鹧鸪天》词牌,一作《思越人》。《嘉泰会稽志》载,“(鹧鸪)会稽、诸暨山间颇多。”现代作曲家赵松庭也汲取李白《越中览古》诗意,加工改编笛曲《鹧鸪飞》,韵律古朴,深沉含蓄,借眼前景物抒发怀古之幽思、乡愁之情结,充满了人生的思考和文人的悲悯情怀。以上种种,只是因为借助李白的神来之笔,激活了这一越鸟意象,使得后世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不断上演越版经典咏流传。
中唐元稹任职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期间,“副使窦巩,海内诗名,与稹酬唱最多,至今称兰亭绝唱。”窦巩为人雅裕,有名于时,在越作《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诗人带着伤感的心情,想要寻问前朝旧事,但时间太久,已无可寻,眼前所见唯有江水一去不回。春草自绿于傍晚的风中,鹧鸪飞鸣于残破的越王台,昔日称霸的英雄,又在哪里?诗人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这首诗因地制宜,虽化用李白《越中览古》诗意,却上一下三,先虚后实,构思同样别致,因而取得“故国旧都,人更物换,过而悲者,莫不踌躇而凄惨”的效果。
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宋高宗赵构曾在府山越王台一带驻跸一年零八个月,绍兴因而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高宗置身越国故都,也想继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胆剑精神,但南宋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最终灭亡于蒙古军队的铁蹄之下。遗民登临越王台怀古伤今,更具有双重悲叹,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宋度宗咸淳年间,汪元量曾与友人同游绍兴越王台。他登临古迹,浏览山川风物。遥想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作《金人捧露盘·越州越王台》词:“越山云,越江水,越王台。个中景、尽可徘徊。……鹧鸪啼歇夕阳去,满地风埃。”越山的云雾,越江的流水,越王的亭台。这里的景色,格外值得留恋徘徊。……鹧鸪啼绝,夕阳西下,满地尘埃。既写出山川景色给词人的感受和陶冶,又对历史的盛衰兴亡深为感慨。宋末元初爱国词人刘辰翁有《临江仙·谢友人》词:“老去尚呼张丈,醉中自惜熊儿。越王台上鹧鸪啼。三朝臣不遇,无复好文时。”
元明易代之际,元代画家四大家之一、诗人倪瓒避难绍兴,多次登临越王台。《黄钟·人月圆》云:“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窦巩化用李白诗意,倪瓒又化用窦巩诗意,面对此情此景,完成异代同构,千古同悲。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回避。耳闻目见的外在景物,都染上浓重的凄凉色彩,流露出诗人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
明代之后,越王台屡修屡废。1939年,越王台上层建筑被日机炸毁,直到1981年由政府拨款重建,与不远处的越王殿南北相望,古朴壮观,为古城一大胜景。而如今的绍兴人自己都说,府山公园有什么好看的?君不知,好看的多了!府山公园不仅是绍兴人的公园,更应该是中国人甚至全世界越人后裔寻根问祖的公园。来绍兴府山揽胜,越台怀古,第一处就应该从越国古都越王台看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何俊杰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