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阿狗老人正在制作木盆。
朱阿狗的家在皋埠街道樊江村老街60号,沿街客厅是他箍桶的场所。客厅墙角边,整齐地放着木刨、斧头、锯子等制作工具。今年78岁的朱阿狗戴着老花眼镜,拿着一个小型木刨,耐心打磨着手头的一块小木头,像侍弄着宝贝一样。
“我从15岁开始学箍桶,60多年了,一直干这行,舍得不丢掉。最辉煌时,村里有10个箍桶匠,后来有的转行,有的离世,只有我坚守着。”朱阿狗言语中透着些许伤感,但干起箍桶活来很带劲。
朱阿狗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13岁到城里学箍桶手艺,回村后以此为生。“最开始我父亲并不希望我学箍桶,让我学习泥工,可能我不上进,一年多都没学好,后来才跟着父亲学箍桶。”朱阿狗说,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他的手艺越来越精。父亲去世后,他独当一面,精湛的手艺,在十里八乡有了名气。
在木匠手艺中,有“方木”和“圆木”之分,箍桶属于“圆木”,主要制作澡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朱阿狗说,箍桶用的材料,主要是铜箍和杉木,铜箍是从萧山一带的金属市场买来的,杉木是到上虞东关一带采购的。虽然年岁已高,朱阿狗还是跟以前一样,亲自外出采购材料,以保证桶的质量。
朱阿狗说,箍桶有着十多道工序,体量越小的桶,制作难度越大。“圆木”制作比“方木”更麻烦,要把木板锯成小块,再慢慢刨出所需要的弧度,这也是最重要的工序。
小木块打磨好后,要一块块拼装,跟桶底组合,再安装铜箍、涂油漆等。安装铜箍很有讲究,潮湿天气不适合安装,因为木板里水分多,到天气干燥时容易造成铜箍脱落。“这个木盆的铜箍松动,可能跟之前安装的环境或技术不当有关,我特意拿到朱师傅这里维修。”记者采访时,附近孟家葑村村民孟师傅拿着一只木盆前来修理。
以前,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木制用品,朱阿狗说以前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还经常挑着工具,上门给别人箍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嫁女儿很有讲究,脚桶、水桶、马桶等都要备齐。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塑料制品和铝制用品占领市场,木制容器渐渐被淘汰。“箍桶匠被迫转行,我3个徒弟都转行了,但我没有放弃。”朱阿狗说。
虽然樊江老街游客稀少,但朱阿狗每天在客厅内忙着箍桶。“还是有不少人来找我订货,可惜我年纪大了,动作慢一些,一年也做不了多少。”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木制容器的功能渐渐发生变化,体现了新的价值。特别是木盆,以前用来盛菜,现在更多用来摆放祭祀用品。还有一些住别墅的人,专门定做一些木制用品,摆放在家里展示。
一些乡间的农具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木制容器,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在吼山风景区内的传统农具博物馆里,就收藏着朱阿狗制作的马桶、脚桶等。“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涉足这一行,以后我做不动了,可能再也没人做下去了。”朱阿狗惋惜地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