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如何科学对待孩子的“阿贝贝”情节?

2024-05-09 09:21

来源:

日前,山东涂先生在网上求助,想寻找一个和儿子同款的猴子玩偶,此事竟惊动了300多万网友。随后,威海的一名女士将自己珍藏了10多年的猴子玩偶寄了过去,并附上鼓励信。这个破损猴子玩偶的暖心接力,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网友们纷纷晒出陪伴自己或孩子多年的物品,并表示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都无法离开这些“破烂”。

孩子这般依赖“破烂”让不少家长十分头疼,一些人提出是否可以趁孩子不在家或是睡着后偷偷丢掉?绍兴市中心医院心理医生表示:父母切忌这般操作,孩子“偏爱”的背后另有隐情,与其丢掉“破烂”,还不如换种方式陪伴!

丢不掉的“破烂” 实则是孩子的“假妈妈”

“这是她的‘宝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甚至还自己装了个支架。”柯桥的花女士(化名)无奈地和记者分享着她的烦恼:5岁的女儿对一条运动裤有着很深的执念,就连去商场都要带着。为了防止出现山东涂先生的遭遇,她早早就备了4条一模一样的裤子。

绍兴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师马夏霞表示,这些碰不得、换不得、扔不得的“破烂”,在网络上被称为“阿贝贝”,心理学将其称之为“过渡性客体”。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用来取代母亲所给予的安全感的一个替代品,他们透过这个替代品来感知母亲持续的存在和保护。

马夏霞表示,孩子刚出生时,认为自己与母亲、与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但在后续的成长中,妈妈无法时刻陪伴在旁,这时候,孩子为了抵御和妈妈的分离焦虑,借助小枕头、布娃娃、毛绒玩具、衣服等物品来缓解,那种温暖感让孩子觉得妈妈一直都在身边陪着自己,其中的物件就是“过渡性客体”。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曾提到,“过渡性客体”对于婴儿入睡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受到抑郁情绪威胁的时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丢不掉的‘破烂’其实是孩子的假‘妈妈’”。马夏霞说,这种心理依恋的延续会从婴儿期一直持续到儿童期,甚至部分成人,也有“丢不掉的小毛毯”。

扔掉“阿贝贝”不可取 家长应学会换位思考

记者采访了一些有类似经历的家长,他们纷纷表示,自己尝试过丢掉或者偷藏孩子的这些物件,用断舍离的方式来达到所谓的帮助孩子戒掉“阿贝贝”的目标,但往往都以失败告终。绝大多数孩子在得知结果后,往往会出现负面情感无处安放,如哭闹、啃指甲、退缩、不愿意与大人分开、无法专注投入当下任务等表现。

马夏霞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母亲来到她的门诊寻求帮助,称自己想尽办法将孩子与“阿贝贝”分开,但最后搞得孩子对她有敌对情绪。马夏霞指出,家长对于孩子依恋物的焦虑,反而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将自己的不喜欢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马夏霞说,丢掉了孩子的“阿贝贝”,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安全感,还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尊重。家长与其想方设法地去扔掉或者藏起来这些物件,倒不如学会换位思考,找寻孩子需要“阿贝贝”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需要“阿贝贝”的背后是父母在照顾孩子中‘偷懒’导致的。所以,在面对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家长不能把孩子看成怪物一样,家长无法理解是自身的原因,不能代表孩子是不正常的,爱好特殊的。

父母不必过度担心 应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孩子对“阿贝贝”的依恋是正常心理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反而能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有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物体的依赖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一种情况,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

在马夏霞看来,孩子出现的这些表现,父母不必过度担心。如果孩子对“阿贝贝”的依恋并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可不干预,不要强行戒掉孩子的这个行为,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对“阿贝贝”进行清洗、更换等。

她特别指出,在孩子出现语言爆发期时,父母就可以及时地参与到这个“干扰”中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这个东西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并和孩子一起寻找差不多触感的近似物,先从替代开始慢慢让孩子有一个转变适应过程。

当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那么替代“阿贝贝”最科学的办法就是父母的爱和陪伴。家长们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让孩子感到孤独,慢慢地用爱来融化孩子内心的不安,那么对于物体的依赖性也就会随之减少。

此外,增加孩子的玩耍空间,以及让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这些新元素也可以减轻“阿贝贝”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最后,马夏霞强调,当孩子出现了过敏性问题,并明确了过敏源与“阿贝贝”密切相关,家长在多方尝试后无进展,可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方式来帮助孩子戒掉。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