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家门口的“培训学校” 更有获得感

2024-05-09 09:17

来源:

日前,安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长乐村启动“实用技能培训进村社”活动,首个西式面点师培训班吸引周边46位村民参加。

就业是共富之源,帮助富余劳动力实现精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利用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因地制宜开设特色技能培训班,时间灵活,来去自由,家门口的“培训学校”迎合了村民的生活规律,更有获得感。

近年来,各地纷纷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壁垒,推动“共富工坊”串点成线、组团发展,形成“一村社一特色”发展模式。但新时代的“共富工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车间、小作坊,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村社居民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等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靶向管理,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要发动村社指导员广泛开展深入调查,掌握村社居民的就业情况、培训意愿,并结合实际提供技能培训。

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进社区活动,使村社居民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助学。着眼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实训基地、龙头企业实训车间与村社结对,更能拧紧“五创图强、四进争先”的“发条”。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安排、师资组织,开展管理、实习和培训合作,实现村企共建共管。

技能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提高职工职业素养,从而更加专注干事、潜心钻研,为企业发展助力。要出台“以工代学”政策,开展“送教入企”特色教学等活动,帮助一线产业工人在不脱产、不离岗的情况下,实现提升技能水平的梦想。企业作为用工主体,应该自主开展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可创办职工培训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提供相关教育设施和办学经费,为一线职工在岗在职参加技能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村社文化礼堂已悄然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明建设的“精神家园”。文化礼堂“牵手”培训学校,让文化礼堂更具“生命力”,培训学校更有“获得感”。要重塑村社文化礼堂管理运维模式,推进村社区文化礼堂社会化运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提供服务等方式,鼓励更多优质组织、队伍融入到公共培训服务中,打造更多效益好、辐射广、高端化的礼堂运营项目,激活村社文化礼堂的“造血功能”。

将学习搬到“云”上,更能解决村社居民“不便学”的现实难题,释放“培训学校”共振叠加的育人效应。要依托数字乡村和未来社区建设,广设“空中课堂”培训点,更好满足村社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技能提升需求。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