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多元 多向 对立 中考作文题分析及展望

2024-05-08 09:04

来源:

2022版新课标提出这样的命题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基于此,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通俗地讲,是比新材料作文写作多了具体任务和要求的作文题型。笔者纵观2023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归纳了以下特点——

一、多元: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

各地考卷选取的命题材料多元,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创设真实的命题情境,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分别指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命题。

(一)日常生活情境——指向语言实践

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生活情境是指实际发生的生活情况,具有真实性和直接性。其范围广泛,包括了人类的各种生活活动,如日常生活行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玩味生活。生活情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各种实际需求,如生存、交流、学习和娱乐等。如2023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3年北京的中考作文题,设置了两个任务,取材均来自现实生活,任务一“从作品、建筑、活动3个层面切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继而要求考生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任务二则从课文中的皂荚树、小桃树、白杨树引出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要求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回顾北京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基本是贯穿并实践读写融合、虚实结合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作文内容积极向上,要求达成“我手写我心”的真我作文。

这种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入:首先是聚焦,就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这一常态生活;其次是定向,就是确定一个观察的角度;再次是充分觉知,如果把观察比作手电筒,聚焦是把手电筒的开关打开,定向是让手电筒的光投向一个地方,而充分觉知则是让灯光持续照亮每一处细节,生活只有在充分觉知中才能显现出它的色彩、质地和旋律来。

(二)文学体验情境——尝试创意表达

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认知。文学体验情境是作家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形象,具有虚拟性和间接性。如2023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

今年春节期间一部电影、一首宋词、一个词牌名,令不少国人荡气回肠,那就是《满江红》。意蕴悠远的词牌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璀璨珍珠。即使不谈辞调,不言平仄,仅其字面义也别具美感、引人遐思。“少年游”,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相见欢”,可能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相逢;“定风波”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努力,何等的智慧……你尝试过用词牌名作为题目的写作体验吗?请从下面的词牌名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35分,含书写3分。)

题目一:相见欢

题目二:少年游

题目三:定风波

写作提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023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由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切入,命题分别以三个词牌名“相见欢”“少年游”“定风波”为题。这类命题要求考生审读题目,明确题目中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少年游》核心词为“游”,题干中提醒为“或许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游历”,而“游历” 意为游览、漫游;周游考察;交游。合起来看,“游”重在写出游行过程中的经历以及行走过程中心灵的感悟,可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甚至阅历,也是一个“学”与“游”高度结合的过程,游者可以获得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提升认知。

文学情境是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虚拟形象,范围相对较窄,要满足审美和精神探索需求。主要关注那些具有特定情感和意义的生活片段或生活场景,主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审美和精神探索需求,具有艺术表现和情感投射的特点。

(三)跨学科情境——践行多学科拓展

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是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实施途径,是从单学科学习向多学科学习的拓展,从课堂学习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拓展,着意基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如2023年温州卷:

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怎么小心,我们似乎都难以避免犯错。下边三本书都与“犯错”有关,它们的封面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发挥联想与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任务三】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1)标题自拟,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套作、抄袭;(4)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2023年的温州中考作文题,围绕一个核心概念“犯错”,运用信息技术的筛选手段,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本书《原来科学是这样进步的》《我们为什么犯错?》《谁会认错?》这三本书。三本书封面的设计也富有创意,或卡通、或漫画、或背影,有趣而有味。三个书面都加了标注,可用来启发考生的思维和立意,这个命题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犯错”研制了三个问题,凸显了三种文体,是一次将信息技术、美术、文学几个学科融合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意。(未完待续)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刘春文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