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临平区崇贤第二小学学生琦琦上厕所时不慎摔倒,磕掉了5颗牙齿。班主任王老师闻讯后立即联系家长,同时,请校医先带琦琦去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然后她在周边地上仔细寻找掉落的牙齿,可惜没有找到。遂将孩子捡到的那颗牙齿拿到办公室,放进了自己当天还没有喝的鲜奶里。杭州一家口腔医院的医生肯定了王老师的做法,称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据悉,捡回来的那颗牙齿已经重新种回去了,其他几颗牙齿也用别的材料补上了。琦琦目前牙齿的修复情况还不错。(杭州网4月23日)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让人在“吃瓜”的同时也感觉心惊,更别说是孩子的班主任了。做老师的最怕学生意外受伤,面对满嘴是血的孩子,心疼、紧张、害怕……想必都有。然而,杭州的这位班主任王老师,慌而不乱,积极应对,其应急水平可圈可点。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是因为这件事才听说将牙齿放进鲜奶这个操作的?
联系家长,请校医率先处理,这些常规性的操作基本上所有老师都懂。但是,别的就不好说了。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觉得纸巾更卫生,会用纸巾将牙齿包好。然而,牙科医生表示“千万不要这么做”,因为这样会加速牙周膜的细胞死亡。如果老师因为知识短板或者因为惊慌失措忽视了磕掉的牙齿,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牙齿也可能派不上用场了。那样,就可能提高牙齿修补成本或影响牙齿质量。医生表示,如果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掉落的牙齿,可以将牙齿塞回孩子的牙槽洞中,然后送往医院,若牙齿脏了就放进鲜奶里。
庆幸的是,该校有开展安全例会,安全例会上有安全教育的“干货”,其中就有磕掉牙齿后的应急处理,而王老师的学习也入耳入心,记住了牙齿可以放进鲜奶或让小朋友含在嘴里,以保持牙根表面牙周膜的活性,记住了将牙齿包裹在纸巾是大忌……鉴于伤者是小学生,啼哭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误吞牙齿的情况,因此,放进鲜奶里更合适一些。
发生意外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但意外猝不及防,很多时候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理,将伤害与损失降到最低,是家校共同的心愿,也是意外发生后避免与降低家校矛盾的关键所在。孩子受伤,家长都心疼,倘若校方应急消极乃至错误,家长难免会心生怨怼。
安全重于泰山。现在,各地学校普遍重视安全教育。只是,许多老师可能觉得安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作为老师,是授课者而不是学习者。然而,我们常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就得有满桶水”,学科知识领域是这样,安全知识层面也是一样的道理。老师应该比学生懂得更多,想得更多,做得更多。因为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更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角色。尤其是意外发生后,老师的反应其实也是对其安全知识与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积极有效的应急是对学生莫大的安抚与保护。
不管是安全例会还是安全讲座等,绝不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无数事实证明,关键时刻,安全知识能救命, 应急措施真应急。没有白学的知识,学到的每一种知识,最终都可能派上用场,或者成为自己或他人安全的盔甲。我们在为王老师点赞的同时,希望所有老师都能get“牙齿放进鲜奶”这一安全技能,并且广而告之,让身边人都知道;希望所有学校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教师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希望老师们敬畏安全,在安全与应急方面做一个虔诚的学习者、认真的传道者、硬核的守护者,关键时刻,显现为人师者的智慧与担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冯海燕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