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五一”期间,书圣故里景区人气爆棚,光是500米长的嶯山街上,就摆出了经营各类绍兴传统小吃的100多家小摊。通过统筹管理、合理引导,这些小吃摊在给景区带来浓浓烟火气的同时,也彰显出了古城的文明范儿。(5月6日《今日越城》)
【评】在“小红书”“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于绍兴的标签,除了千年古城,最显眼的莫过于“碳水王国”四个字。绍兴的碳水美食数不胜数,臭豆腐、奶油小攀、萝卜丝饼、生煎小笼,等等,当这些美食串联起来,足以让游客在饱览古城风情的同时,享受到“碳水满足”的快乐。因此,在书圣故里等景区开设小吃摊,对游客而言是一项非常友好的举措,但如何管理这些小吃摊,让景区秩序与旅游文明相协调,却并非易事。
小吃摊根植于民间,自带天然的烟火气,一头连着小本经营者的生计,一头连着广大游客的游玩体验。但长期以来,因为占道经营影响交通、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等问题,小吃摊常常被贴上“影响市容市貌”的标签,不少城市对小吃摊下了“逐客令”。然而,一座城市的发展,除了光鲜亮丽的外表和车水马龙的交通,满载烟火气的小吃摊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绍兴这样历史悠久的古城而言,藏在街头巷尾里的美食,既是千年美食文化的微观缩影,也是拉近游客和城市距离的有力载体。
给小吃摊留有一席之地,固然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但好处更多且显而易见。从火爆全网的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来看,密密麻麻的小吃摊,经过巧妙的设计布局与精细管理,提升了城市的烟火气,打响了城市的知名度。当我们把镜头拉回越城,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身边。去年夏天五云北路的后备厢集市人气持续火爆,通过柔性引导、有序管理,我们发现后备厢形成的夜经济足以点亮一座城市。越城区有关管理部门对车主积极引导,保持集市经营有序的经验做法,不仅得到新华社、光明网等国家级媒体的点赞,也让每个越城人加深了幸福感与自豪感。
古城无言,心向光明。无论是后备厢集市,还是书圣故里小吃摊,体现的都是绍兴这座城市最柔软最人性化的一面。“五一”期间,粉墙黛瓦间,青石板路上,并排的100多家小吃摊,绵延500余米,却能各自安好、默默发光,这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阵仗,或许只能在绍兴得以窥见,希望这样的和谐在古城能够延续。
近年来,来到古城的游客越来越多,每一次节假日对于古城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但阻拦和惩戒,从来不是一座城市良性发展的首选项。一座善待小吃摊的城市,一定也是接地气、有魅力、有亲和力的城市。长期以来,越城一直致力于打造“友好型市格”,但友好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对外要热情开朗,对内也要温柔以待。“呵护”小吃摊,不仅是为了拢烟火、聚人气,更是为了塑形象、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因地制宜的包容和规范,为小吃摊提供合理的生长空间,也是帮助越城打造“友好型市格”的务实之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戚高晟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