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在千年的传承中,成为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不同时期焕发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禹迹图导读》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意味着这项由绍兴发端的“禹迹图”文化遗产激活转化、创新探索工作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价值宏阔,意义深远,笔者认为至少有三大价值、三大意义。
“禹迹图”是浙江构建大禹文化高地的标志性成果
绍兴流传着许多大禹的传说,并有丰富的遗存。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基本指向:一是治水的传说,总是将大禹引向神话;二是立国的传说,总是将大禹引向历史人物。绍兴大禹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指向他的立国传说,这是绍兴和其他区域大禹传说的最大不同。可以说,《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发布,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浙江建设文化高地的标志性成果,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禹迹图”是浙江探索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
追寻古老的华夏文明,不能轻易否认民间传说和故事。从目前的考古成果看,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是存在的。尧舜禹的真实性,要求人们研究好文献,并以考古实证。浙江省启动“启明星计划”,以考古为抓手,把浙江的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发源地贯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古发现大地密码,既有必然性,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要善于通过故事传说、民情民俗发现更多的中华故事。通过对禹的“足迹”的寻找,可为未来考古寻找中华文明源头奠定基础。
“禹迹图”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矩阵的重要组成
2021年,绍兴成为中日韩三国共同评选的“东亚文化之都”,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绍兴打了五张文化牌:大禹、王阳明、鲁迅、书法、黄酒。这五张牌中,大禹文化列首位。去年,笔者去日、韩访问,专门到访了日本和韩国的“东亚文化之都”京都和仁川,拜访了日本治水神·禹王研究会,发现因为大禹,我们与对方交流十分轻松愉快,因为我们探究着共同的文化符号。“东亚文化之都”是推进国家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的主要平台,《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发行,无疑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矩阵提供了核心资源和可转化的内容。
《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发行,其意义有三。
“禹迹图”是城市链接、人文交融的生动范例
文化是链接城市间的最佳纽带。从绍兴的实践看,这些年,我们用文化符号链接了众多城市,建立了有内容、可持续的系列朋友圈。如开展“鲁迅与世界文豪大师对话”,把鲁迅故乡与世界文豪们的故乡链接起来,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一个生动案例。又如,用阳明遗址和阳明文化,链接起了全国20余个阳明足迹城市,激活了这些城市的全域研学旅行。《中国禹迹图导读》的出版,无疑为纳入大禹文化版图的城市提供了可转化、可持续的文化IP,更给这些城市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禹迹图”是资源转化创新的生动案例
从绍兴和越来越多的文化城市的实践看,探索用故事、文学、艺术、地图和项目等诸多力量,架构文态空间,激活文化资源,为未来盘活更多文化标识、做深文旅融合文章提供了更多可能。如,2021年,我们对绍兴大地上的64处核心禹迹点,设立了标识桩,并设置二维码,标注地理位置、简介、图录、照片、附录等,扫码可了解绍兴禹迹大全,全程导览,寻究探访,效果很好,受到欢迎。中华民族有太多文化符号需要梳理、解码、挖掘。通过禹迹遗存,全面保护、创新文化线路,由一张图向多张图延展,由一个符号向多个符号复制,从而推动各项资源的活化转化。这种由《中国禹迹图导读》引发的文化创新,可以成为中国城市中文化资源转化、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案例。
“禹迹图”是文化工程久久为功的生动启迪
做文化就像掘“井”,要选准泉眼,更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会泉涌井喷。从2017年动议,2018年首张绍兴禹迹图发布,到今天《中国禹迹图导读》出版,前后历时8年。这8年中,禹迹图的编制始终没有停步,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辛酸的泪水,但总是有一群刚毅而果敢的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禹迹在千年的传承中,成为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不同时期焕发着自己的力量。研究大禹、追踪禹迹,就是寻找我们自己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会流长。
(作者系《中国禹迹图导读》编委会主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何俊杰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