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月两次小中风,八旬老人有点懵 病根出在“耳朵”上?

2024-05-08 08:49

来源:

“我这次发病听说是左耳朵出问题了?”“这个病是有个耳字,但不是耳朵……手术后中风的机会大大降低了哦!”近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年近八旬的钟大妈(化名)与主刀医生的一问一答,惹笑了旁边众人。

其实,钟大妈的病,出现在“左心耳”,她误听成是左耳朵出了问题。据钟大妈的女儿描述,那天,母亲突然出现侧肢体麻木、乏力,且头部视物模糊、眩晕、感觉要跌倒等症状。到了附近医院,医生说是小中风发作,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医生说如不进行封堵治疗,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发病,但这样高难度的手术他们那儿做不了。”钟大妈女儿说,前两天,母亲突然又出现“小中风”症状,心惊胆战的她连忙将老人送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

“建议行经皮封堵术,也就是在大妈误听为‘耳朵’的左心耳处进行封堵。”王利宏主任说。术前,对老人进行了综合评估后,认为全身麻醉风险较高,故采取了简化术式。经心导管室医、护、技师团队和相关科室的紧密配合,王利宏主任等以局部麻醉代替全身麻醉,在DSA影像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辅助下,把封堵器稳固地置入大妈心脏的“左心耳”部位,手术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大大降低围术期风险。

至此,患者不仅日后发生“中风”的几率大大降低,且可以逐步降低抗栓治疗的强度,使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减小。

王利宏主任介绍,左心耳是左心房前侧壁向前延伸的2至6厘米狭长、弯曲冠状盲端结构,位于左心房上方,靠近主动脉,是妊娠早期形成的左心房原始残余物。由于左心耳是一个狭小的盲端,加之慢性房颤导致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左心耳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从左心耳脱落,进入动脉系统,会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改变。使用合适的封堵器堵住左心耳右开口,血液便不能流入,就能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从而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大大减少血栓栓塞(如卒中)的发生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通讯员 沈轩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