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城旅游的烟火气与文化味

2024-05-08 08:39

来源:

沉浸式体验头戴簪花穿梭市井之间,品味绍兴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烟火气与文化味,打卡博物馆、美术馆深入了解绍兴文化……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绍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海内外游客争相探访的热门城市。全市共接待游客313.4万人次,较去年“五一”同比增长19.67%。

游客们纷纷走进绍兴的老街、名人故居、博物馆、美术馆等地,八字桥、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带动了流量,也激荡起绍兴文旅的“一池春水”。

古桥与历史街区,烟火气和文化味交融

老街是读懂一座城市最鲜活,也是最厚重的一页。

这个“五一”假期,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人气激增,成为网红打卡地。

站在八字桥上向北望去,两岸白墙黑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一直延伸至广宁桥。临河一栋二层小楼门上挂着“诗画江南”木匾,这便是诗人麦秸的工作室。

麦秸原名陈向炜,陕西富平人,2006年来到绍兴,便爱上了这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他在绍兴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获得“十佳新绍兴人”荣誉称号。10多年前,麦秸搬到八字桥边临水而居,在河畔品茗会友、吟诗作文,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交流。

“这里的故事太多了。”麦秸说,去年5月,一名南京大学的女留学生在八字桥边素描写生,并到自己的书摊前与他交流。“她是中法混血儿,母亲是中国人,20世纪80年代曾来过八字桥,留下了一张照片。为此她来寻访故迹,站在母亲曾站过的地方,心情很激动。”

来自上海的90后游客裘莉告诉记者,吸引她的,是八字桥的烟火气。在商业化气息浓郁的当下,年轻人更想要享受烟火气、体验文化,而历史文化街区里烟火气的载体是当地居民,将原住民的生活场景、生活气息保存下来既是保护当地历史文化,也是旅游发展的源泉之一。

这个“五一”假期,书圣故里的蕺坊桥也是网红打卡点之一,每天都有精心打扮的游客在桥头排队等着拍照打卡。不少人为在桥上老苦楝树下拍个照,而不惜排队几个小时。

漫步书圣故里,随处可见身着汉服、头戴簪花、手拿团扇的女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书圣故里汉唐风汉服出租店店主陆新兵告诉记者,随着蕺坊桥火出圈,大批摄影师、妆造师都行动起来,甚至有妆造工作室在桥边居民区安营扎寨。去年以来,书圣故里出现了大约40多家汉服店,蕺坊桥、墨池、戒珠寺等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古装拍照场景。书圣故里还有铜雕、锡器、木雕、根雕、烙画等众多非遗商铺,成为年轻人体验打卡、拍照留念的更多选择。

书圣故里王羲之陈列馆斜对面,“五一”期间推出了“名城有礼·蕺山市集”活动,设置非遗展示区、文创产品区、休闲美食区、手工艺品区、现场表演区等。结合书圣故里街区书法特色,非遗展示区展示装裱字画、手写扇面等非遗活动。现场表演区还有绍兴戏曲、歌曲或舞蹈类节目表演。

5月3日,书圣故里到访游客近9万人次,创下新高。

八字桥、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何会火出圈?

不少游客认为,这在于将烟火气和文化味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提供了展示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游客可以在这里看非遗表演,体验美食文化,还可以休闲、购物。繁荣的文旅市场,孕育了众多手艺人、非遗传承人,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养分。将烟火气和文化味贯通,传统文化的弘扬才会更有源头活水。

为了一个人、一幅画,奔赴一座城

绍兴是“名士之乡”,不少游客为了一位名人或者一幅名作,奔赴绍兴。

这个“五一”假期,来自山东的视觉设计师郑娟为了吴冠中的一幅画作,来到了绍兴。

这幅画是吴冠中创作于1977年的油画《绍兴河滨》,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为了避开人流高峰,郑娟“五一”节前就到了绍兴。她来到鲁迅故里、仓桥直街等地,流连忘返。

从20世纪60年代起,吴冠中经常往绍兴跑,绍兴和他的家乡江苏宜兴非常类似,但比宜兴更入画,离鲁迅更近。他第一次到绍兴时,找不到招待所,被安置住在鲁迅纪念馆。他走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又坐船去孙端安桥头、皇甫庄,爬上那演社戏的戏台。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成了他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

吴冠中曾说:“鲁迅是我最崇敬的人。”他有颇多绍兴风景作品,其中《鲁迅故乡》也成系列。绍兴水运发达,交通便利,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淡雅精致,一派东方情调,极其入画。

在郑娟看来,为了一幅油画《绍兴河滨》来游绍兴,其实跟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影响力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绍兴给了吴冠中创作的灵感,吴冠中的画作也很好地宣传了绍兴这座城市,宣传了鲁迅的故乡。

已故的当代著名画家、作家、诗人木心,1982年定居纽约,晚年回归故里乌镇,被海内外华人视为深解东西方艺术传统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2006年9月的一天黄昏,木心在乌镇的客栈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有两种江南,一种是无骨江南,还有一种是有骨江南。绍兴是有骨的江南,鲁迅、秋瑾都是绍兴人。”对于祖籍地绍兴,木心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江南是一个文脉悠远而润泽的地方,在我身处的乌镇,梁朝太子萧统于1400年前在此编纂《昭明文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茅盾先生也来自乌镇,而他有位邻居——一生传奇的作家、画家木心先生,自称绍兴希腊人,近年来在国内外拥有众多读者。我也是其中之一,读他的书把我一路读到了他的故乡,这种际遇和交集是一种少有的经历。”木心美术馆副馆长徐博说。

徐博2006年毕业于法国里尔三大艺术管理学院,曾先后担任今日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北京时代美术馆副馆长。自2015年9月起参与木心美术馆开馆筹备工作。目前生活、工作在乌镇,负责木心美术馆的日常运营。

因为木心,徐博从北京来到乌镇,又从乌镇前来绍兴游览。“五一”前夕,徐博莅临孑民图书馆,为读者分享“来江南 读木心”。“木心祖籍绍兴,所以我来绍兴寻找他的精神血脉。上次我来绍兴,也是我第一次来绍兴,就是来看陈洪绶的展览。在徐渭艺术馆,我看到这一展览时,心中产生一种狂喜,我觉得精神上与陈先生是亲近的。”徐博说,在绍兴看到如此高质量的展览感到很欣喜,这样的体验会增加她来绍兴古城的频次。而名士正是绍兴旅游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文博游,跨越时空的“古城之旅”

“五一”假期,徐渭艺术馆内游人如织。很多游客是冲着“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来的。

该展览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下,遴选浙江省内28家文博单位的218件(组)文物,通过展示赵之琛、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马一浮、黄宾虹、沙孟海等48位名家精品之作,系统梳理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的脉络,阐释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高水平的篆书篆刻艺术大展。

展览以《庄子》“大匠运斤”这一成语为主题,比喻技艺精湛、娴熟高超已成大道的浙江近现代书法家、篆刻家,并阐释这个“道”就是浙江篆书篆刻的“文脉”。在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举行之时,与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浙江展区)同在绍兴展出,便于观众古今观照,通览文脉,俯察品类,感怀盛世。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浙江展区)在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展出篆书88件、篆刻76件、刻字33件,以及全国名家邀请展52件作品,展示出当代篆书篆刻刻字创作的整体风貌。

“高规格的展览,吸引我来绍兴。”来自江苏的书法爱好者张海良告诉记者,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以其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凝聚广大书家向心力、集中展现当代书法艺术精品最具公信力的重要平台。每一届都展现了一段时期书法、篆刻创作的艺术风貌和整体水平,记录了一代代书法人孜孜不倦、奋力求索的不懈追求。

“听徐渭艺术馆的工作人员说,近几年,馆里举办了徐渭大展、陈洪绶大展等影响力颇高的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打卡。”张海良说,书法圣地绍兴,打造高规格的展览,是吸引游客的一大爆款。

张海良告诉记者,他在徐渭艺术馆与一些游客进行了交流,发现很多游客并不懂书法,只是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接受艺术的熏陶。

“这次逛绍兴最大的惊喜是‘邂逅’了徐渭。”来自杭州的大学生徐敏佳说,漫步在青藤书屋周边,感觉好像变成了徐渭的友人,回望徐渭的一生,品味他的艺术趣味,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五一”假期,包括青藤书屋、徐渭艺术馆在内的徐渭故里,单日游客高峰突破1万人次。

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博物馆、美术馆游是“文化+教育+旅游”跨界融合的产物,这个“五一”假期热度攀升。为一件文物、一个展览而奔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常见的场景。而绍兴以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打动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让文博游成为跨越时空的“古城之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童波/文 记者 梁永锋/摄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