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丰富 文笔生动
金绮寅
孙越崎(1893-1995),原名世棻、毓麒。生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中的同康村,生前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经济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府副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被誉为“矿界泰斗”。
2011年10月,民革中央提出了编辑出版“民革前辈纪念场馆系列丛书”的设想,着手拟定编写方案、申请出版资金、物色合适的作者。编写工作逐步展开,拟把众多民革前辈中有一定社会影响、其故居或纪念场馆又较为完好、社会影响较大的编辑成书,呈现给社会。《孙越崎与绍兴纪念馆》是其中之一,该书由民革中央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得到民革中央领导、民革绍兴市委会、绍兴市柯桥区档案局(馆)、党内外热心民革党史的专家学者等各方的大力支持。该书集孙越崎传记、纪念馆介绍及相关“三亲”回忆文章于一体,形式别具一格,内涵丰富、文笔生动、图文并茂,合乎新形势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便于广大读者接受。本书注重描述孙越崎及纪念馆与民革历史、多党合作历史有关的内容,选择的相关文章,互相呼应,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现了民革、多党合作的发展轨迹,角度独到,立意深远,这是民革党史宣传的新形式,它从一个侧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必然性、独创性和优越性。
本书孙越崎传略部分,由民革党员洪忠良同志执笔。洪忠良同志是一名文史专家,长期致力于绍兴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编过包括《爱国老人孙越崎》等多本绍兴地区的文史资料,发表了许多关于绍兴地区人文历史的文章,向社会展示宣传了绍兴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此次,他查阅了大量有关孙越崎的资料,对孙越崎的家世、生平进行了细致地梳理,用简练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孙越崎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展现了孙越崎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孙越崎传略十一章如下:会稽山中,耕读世家;激荡时代,风云学子;穆棱创业,初露锋芒;出洋留学,遍历煤矿;国防设计,初入仕途;力主内迁,矿界盟主;迎难而上,煤油大王;特派东北,接收大员;实诚爱国,投奔光明;仁人暮年,壮心不已;髦耋诤友,肝胆相照。
绍兴孙越崎纪念馆概说部分由陆菊仙、张炜娣、徐慧、舒毅等同志执笔完成。这几位同志多是绍兴地区的民革党员或机关骨干,热心于民革事业,对孙越崎这样的民革前辈充满崇敬。在本书写作中,他们发挥自己专业领域特长,仔细地考察了绍兴地区孙越崎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详细地介绍了绍兴市柯桥区档案馆内孙越崎纪念馆的建设和布展,简要地介绍了越崎中学内建设的孙越崎纪念馆的基本情况,可谓思虑周全,非常全面。读者借此可深入了解绍兴地区对孙越崎的纪念情况,更加深刻地感悟孙越崎等民革前辈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逸闻轶事部分则是由一些关于孙越崎对生平重要事件回忆、有关孙越崎的轶事、孙越崎在某个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等数篇文章组成。回忆与怀念部分,主要由钱昌照、贾亦斌等对孙越崎的回忆文章两部分构成。这些文章一部分自民革中央2016年主办的“孙越崎生平事迹研讨会”与会人员的会议交流发言,还有部分文章来自《孙越崎文选》《爱国老人孙越崎》等已经公开发表的出版物,编者经过挑选择优收录,希望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现孙越崎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
作者单位:民革中央宣传部
轻松读 欣赏啊
沈卫莉
“五一”假期去图书馆看书,《大话中国艺术史》映入眼帘,此书图文并茂,不少段落还用黄笔划出重点,我就随手借阅,慢慢品读。
作者意公子是位网络大V,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在微信视频上常刷到她讲庄子、苏公坡、欧阳修等,有趣、有味、有料,这本厚厚的《大话中国艺术史》,出版于2022年,是一本艺术科普书。
不同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大作,《大话中国艺术史》用通俗易懂的笔法告诉你,这些艺术品是谁?出生于哪里?它的主人经历过什么,又是如何颠沛流离地来到你的面前,潜移默化中培养你对艺术品的兴趣和审美。
花了几天时间通读此书,没有体会到书的广告语——“句句有梗,一口气读完10000年中国艺术史”,但是此书确有几个特色值得说说。
一是表达新。众所周知,关于中国艺术史的书籍汗牛充栋,体例多以朝代来划分,此书的别致之处在于,尽管也是以朝代为体例,但是表达形式新,用人的一生来形容中国艺术史。
把原始艺术形容为好奇与恐惧并存的婴儿期,是艺术的开始,是一场意外;青铜时代,是孩童时期的探索欲;秦汉艺术,是青春期的第一次成熟;魏晋南北朝,是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隋唐艺术,是艺术的壮年期;五代及宋,是不惑之年;元代艺术是中年危机;明清艺术则是暮年的保守与创新,近代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传承与新生……
这是一个大胆的梳理、归纳,但又有何不可呢?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艺术偏向陶器、青铜器和帛织物为主。这些艺术品的制造者被称为“工匠”,他们是为君王服务的,做的东西也更偏精细。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创作艺术品的多为文人。文人有文化,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他们有本职工作,业余爱好才是玩艺术。
唐宋时期的经济高度繁荣,艺术成绩也抵达顶峰。元朝,不注重科举考试,对于中榜的文人,也只是安排一个个小小的职位,这就导致元朝很多文人无法走上仕途,只好更专心于书法、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
在意公子的笔下,艺术就这样撕开生活的一角,照见过去,也照亮前路。
二是故事好。全书没有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词汇,几千年前的艺术史通过生活化演绎,网言网语表达,吸引读者,产生共鸣。
此书这样描述青铜时代的鼎簋鬲壶豆爵壶——3000年前的吃货太讲究了。为了便于读者认识3000年前的锅碗瓢盆,此书用图片标示:鼎,吃肉;豆,调料盆;簋,饭碗;壶,装酒,等等,一目了然,长知识。
对2400岁的曾侯乙编钟,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如果回到战国时期,曾国的宫廷之上,有一位叫作乙的诸侯王或许会在宴席上这样命令道:“来呀,接着奏乐接着舞。”
于是下一秒,曾侯乙编钟的金石之声响彻整座宫廷。
据说,这声音是演奏给上天听的。有人甚至说,如果音乐有鄙视链的话,那么编钟就应该在这鄙视链的顶端。
曾侯乙编钟,有5吨重,两面墙这么大。在中国目前出土的编钟里头,它是众多记录的保持者——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音质最高、做工最精细……
明明是一本艺术史书籍,却在讲故事,意公子就是通过这样高明的讲述,有人物、时间、地点、环境、简单情节,描写,对白,把曾侯乙编钟嵌入你的脑海。而且,这样的创新表述不是一章一节,而是贯穿全书。
三是创意无限。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艺术史书籍中,此书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它从大众貌似熟悉中尽最大的努力写出陌生,发现陌生的事、陌生的角度,还包括运用陌生的用语,牢牢吸引着你的目光。
意公子形容竹林七贤,是第一支文人大V天团出道;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艺术版的“碟中碟”;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一般一般,天下第三;宋徽宗此人,则是手把手教您怎么开一家艺术学院兼整垮一家上市公司;八大山人,世界以痛吻我,给他一个白眼又如何;郑板桥,被画竹子耽误的老愤青……
对于王希孟的旷世奇作《千里江山图》,意公子教你这样赏析:这幅山水长卷有“三远”,高远,强调是山的高度;深远,强调山的深度;平远,强调山的广度。在画里,王希孟大量运用皴的技法,表现山石树木、峰峦叠嶂的脉络或纹理。
至于王希孟18岁就创作出这幅不朽画作,意公子更是采用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回到王希孟的人生里,去想象18岁的生猛和轻狂:
只有18岁,才敢用最珍贵的材料,才敢不惜把自己的所有技法都展现出来,他像是一个演奏摇滚乐的青年,用连绵起伏的青绿山水,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一段绚烂的演奏,像一场璀璨的、转瞬即逝的烟火。
文章以王小波的一段话结尾: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21岁生日的时候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通过这部作品,你可以窥探到艺术和艺术家既复杂又深刻的内在,最终感受到在那些我们不曾走过的岁月中,那些独属于人的温度。
有句话最近很火:美,是未来社会最大的竞争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就是超级畅销书,销量达到了几十万,他每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上班,就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和他讨论问题,一直追随着他到食堂吃饭。
重温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也算是重温“美的历程”。想要体味艺术的美,你不妨自己去探索、体会、寻求和发现。
作者单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