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在绍兴孑民剧院进行了“从滴水到长河”专场讲座,这是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绍兴图书馆承办的2024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徐则臣早在2016年就与绍兴产生了深深的联系,之后作为文学活动的嘉宾,又多次来到这座令他心心念念的文化古城。
绍兴之“大”:每次来,都能看到新东西
讲座开始前,徐则臣逛了绍兴的古街,在蔡元培故居和书圣故里的笔飞弄、墨池,他如同一个普通游客,拍下数张照片,抚摸着老巷里的石墙,流连忘返。“是第七次还是第八次来绍兴,我已经记不清了,每次都像第一次来,充满了惊喜。”徐则臣兴奋地说。
徐则臣说,绍兴是他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在讲座中分享了内心“朝圣”般的感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鲁迅的故乡,也就是中国文学的故乡与圣地;今天讲座的地方是孑民剧院,蔡元培先生是我们北大的老校长;我还是个书法票友,去了王羲之的书圣故里,今天真是三重意义上的‘朝圣’啊。”
“什么叫大城市?”徐则臣说,大城市不是因为它面积大或者繁华。而是每次来,都能看到新东西;每次来,都能觉得之前没来过,这才是大城市。绍兴文化悠久、深远,在绍兴,往前追溯许多行业,都能追到这个行业的老祖宗。最初来绍兴,他是冲着鲁迅来的,围绕着文学展开,但之后每次来,又能发现许多领域令人折服的巨匠。
在徐则臣看来,绍兴深厚历史文化的光芒是“哑光”的,醇厚、有包浆,并不张扬,而是自身有定力,也让别人能够沉浸其中、淡定下来。徐则臣喜欢用走路的形式体会脚下的土地,当他漫步在绍兴的石板路上,曾想过各类交通工具的速度。在绍兴,划船与骑车比,谁更快?这一感受,让他思考起了“快与慢”的问题。而绍兴,就是快生活里面的慢节奏,经济发展迅猛,但是日常生活却能慢下来,特别有质量。“两者之间达成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生活在绍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徐则臣感叹道。
运河之“美”:它是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
徐则臣坦诚地表示,在自己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一书中,不少细节来自绍兴的场景:他沉醉于浙东大运河边的江南风情,常常驻足欣赏,获得灵感;还有柯桥阮社的纤道桥,他曾去现场感受这座用于拉纤的近四百米的古老长桥,最终在《北上》中给了艰辛的纤夫们大篇幅的笔墨。纤道桥激发出的想象,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不易。此外,他还记得绍兴有一位摄影家,几十年如一日拍摄运河上的大小石桥。
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徐则臣说,漕运是运河最初的功能,但之后却是“最不重要的”,大运河积极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甚至中国文学史也和大运河息息相关。他还讲到了《红楼梦》《聊斋》《西游记》等许多耳熟能详的文学名著,那些作家的生活成长环境,都与大运河相关,作品中也表现了不少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场景。而浙东运河之于绍兴,更是意义非凡,运河不仅带来了物品经济的流通,还能让绍兴人才出入便利,带来文化的交流促进,为绍兴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的运河遗迹,仍能让人感受景观之美、人文之美以及精神之美。正如《北上》中的一段:“(运河)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大运河也成为了中国人的灵魂之河,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性格与精神面貌。
在提及绍兴所存运河的现状时,徐则臣不吝赞美:“绍兴无论是在运河的开发、保护,以及弘扬运河文化,文旅发展上,我觉得都做得特别好。”他认为在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上应保留城市的独有特色,要找寻这座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进行开发保护。徐则臣还透露,今年有关《北上》的电视剧、话剧、歌剧等改编作品将展现在大众面前。
记者也向徐则臣介绍了绍兴新建的浙东运河博物馆,还有“五一”假日期间即将举办的运河文化市集,但可惜这次徐则臣行程紧张,无法前往,他笑着表示很期待以后能来逛:“来日方长,我还要再来绍兴七次八次。”
文学之“力”:读书让我们成为有格局有眼光的人
在讲座中,徐则臣提到了不少自己对读书的理解,也将“从滴水到长河”的含义娓娓道来:我们读书每天读一页,每一段时间读一本,如同滴水一点点汇聚成长河,最终变成一个能够开眼看世界、能够面对世界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变成一个丰富宽厚、有格局、有眼光的人。
他建议大家给小朋友读《西游记》,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把劲儿,想象力将会源源不断地为创造力提供营养,而且西游记是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可以为当下的孩子们建立跟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徐则臣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年轻作者们“心里有个大方向,就先写起来,往前闯,闯出一条路”。他说,年轻时候的激情和那种勇猛的毅力、志向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创造力。没必要前思后想都想明白了才写,不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名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其实作家的生活并不如常人想象中轻松,徐则臣曾花了10年埋头创作《耶路撒冷》和《北上》,时常感觉自己独自身处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上,总也望不到岸,写完后又会产生深刻的怀疑,这书是否真的有价值?后来他被一部纪录片中水的滴落声与女孩在河边奔跑的笑声所感动落泪,突然释怀,觉得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有所动容,便是写作的意义与能量。
当有读者问到对于AI写作的看法时,徐则臣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也许未来有80%只是靠着‘熟练’写作的作家会被取代。”但他又表示AI并不是一个情感的主体,自己在盲审其写的诗歌作品时,觉得“没有人味”。永远给出标准答案并不是好事,没有了出其不意的东西。人的创造力有时恰恰就体现在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创造力不是体现在完美,而是体现在“缺陷”上,正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会不符合当下大多数人的审美,被认为是“缺陷”。
讲座结束后,观众席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徐老师的作品有思想、知识和温度,今天的讲座也是非常精彩,让我收获很大。”73岁的退休教师、越城区的文学爱好者何阿龙特意来听讲。现场还有不少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以及从宁波、杭州等地赶来“追星”的读者。
记者联系了绍兴市作家协会主席、《野草》杂志社主编斯继东,当初正是他将徐则臣、张楚等一批“实力派”作为驻城作家引入绍兴。野草笔会、驻城作家、绍兴文学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文学采风……近年来,许多精彩的文学活动,将这座古城浸润得有声有色,文韵缭绕。“我们计划今年下半年再次举办野草笔会,到时候又会有一系列的活动。”斯继东说,文学之“力”始终在绍兴延续。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文其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