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曾号称“锡半城”,运河边的上大路是锡箔业重要集散地。锡业衰落后,人们仍对它记忆深刻。除了黄酒标配的锡壶,还有烛台、纸钱、茶罐等锡制品,这些锡制品已经成为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物。日前,上大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项目启动建设招商。曾经作为锡业重地的上大路即将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锡半城”应如何做好“锡”文章,为文商旅融合发展添彩?
锡箔,这种柔软的金属薄片防水防高温,用途广泛,是“金银铜铁锡”五金之一。据业界所传,打制锡箔的手工业开始于明代初期。当时,人们祭祀祖先以后会投若干碎银于钵内,后来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改为以锡箔折成元宝的形式祭祀祖先,并称锡箔元宝为“银锭”,从此,锡箔元宝祭祖在民间流行开来。
上好的锡箔制品,金属纯度高,锡像带鱼鱼鳞,薄薄一层贴在黄纸上。等而下之的是在锡里混入铅,这样的锡箔纸烧了会有浓烟,掺铅的锡酒壶还会让人中毒。
绍兴文史馆副馆长任桂全介绍说,解放初古城总产值中锡箔业占比高达70%,绍兴生产的锡箔纸依靠箔庄收购,再运销到外埠。据《越游便览》记载:“萧绍居民,男女赖以生活者,在三十万人以上。”城内相关从业者近10万人,男打锡器,女折锡箔纸。
生产锡箔纸的锡箔店、锡箔坊和锡箔庄主之间洽谈生意,一般都把茶店作为交易的场所,绍兴百姓通常把它称为“茶市”。
上大路的“锡箔茶市”究竟起始于何时,目前已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上大路是锡箔产业的核心区域。这里设有锡箔公会、锡箔庄、箔稅局等,其中,兴文桥至北海桥段全部为锡箔庄,交易场所就在北海桥附近的王衙弄。清末,上大路“锡箔茶市”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专卖市场”了。
1952年,出于破除封建迷信的考虑,当时大部分的锡箔产业废止,大批从业者失业,仅有部分锡制工艺品生产得到延续。改革开放后锡箔业复苏,诞生了天龙锡材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上大路曾开设五金建材市场。虽然越城人仍熟悉锡箔,但传统的锡箔制造不可避免地面临衰落。
上大路地标、昔日的“箔锡业七星救火会”。
古城里仅存一家锡器店
华东师大历史学在读博士生徐灏飞长期研究越文化,对于“锡半城”早有耳闻。“我走遍绍兴古城角角落落,只是在书圣故里发现了一家锡器店。”他感叹,如今的古城难觅锡器踪影。
这家锡器店位于书圣故里西街,在戒珠寺以西约50米的位置。记者实地探访,看到门上写着“绍兴有‘锡半城’之称,仅此一铺”。里面酒壶、烛台、香炉、茶叶罐等锡制品琳琅满目。一把锡酒壶标价400元,一整套要上千元,销量稳定。但店主告诉记者:“制锡手艺需要沉下心来学三五年,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很少。”
如今上大路锡器店荡然无存。听说上大路正在打造茶饮一条街,徐灏飞说道:“茶宜锡,在产茶大省福建很多人喜欢用大锡罐存茶,利于保鲜。”喝黄酒更要配上锡壶,锡导热快,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锡器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浩梁现年58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于生产外贸工艺品的需要,他跟祁佩春学习錾花技艺,几年后技术已十分娴熟。2003年,鲁迅故里商业街建成后吸引来不少工艺品从业者开店,其中就有吴浩梁的锡器店。开店4年多时间销量下滑,眼见市场越来越小,只好撤回家中。
书圣故里西街的锡器店。
文旅融合,锡业能否获新生?
旅游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赋能是一个突破口。锡对于绍兴古城而言,不单是种金属,还与古城文化深度捆绑。上大路的地标“七星龙局”修缮后吸引了不少游客,这幢建筑便是由箔锡业七星救火会所建,诞生于1921年。
如今随着绍兴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后,亟需更多文化展示平台,“锡半城”需要避免“仅此一铺”的尴尬。有关专家建议,可以在上大路展示非遗专家锡器作品,还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商家将锡器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让更多饭店、茶馆出现锡器,外地游客才能充分感受到越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有越文化专家建议道。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