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纺纱织布
也曾是看家本领
近日,笔者在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到一架老式织布机。根据馆藏资料介绍,该织布机由挡板、踏板、综绳、机杼等构件组成,如果坐在织布机上,双脚踩动织机上的踏板,梭子会在两手间穿梭,拉一下机杼,纱线便从这头牵到那头,伴随“咔嚓”一声,经纬线即被用力拉紧压实,土布就这样一寸寸在织布机上慢慢成型。
纺纱织布,曾经是越地妇女必备的手艺和看家本领。乡间有句俗语“一颗棉花做到头”,说的是从棉花的收获采摘到纺织成布的全过程,需经历轧花、弹花、纺纱、拨纱、染纱、浆纱、调纱、作综等10多道工序,而要将丝丝缕缕的棉纱织成具有方格、菱形、回纹等图案的花型,无不显示出纺织女心灵手巧的构思和夜以继日的心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绍兴农村的纺纱织布现象较为普遍,几乎每乡每村都能够找到一台台木质的土布机,因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年代,布要凭票限量供应,农民经济拮据,收入缺乏来源,只好自给自足纺织土布。社员家中若有女孩者,从七八岁起便开始学习纺纱技术,十三四岁当起织布“正角色”,成为家庭副业的收入来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土布机逐渐被纺织机器所淘汰,织土布也不再成为农民的主要生活依赖,许多土布机被付之一炬,或随之冷落蒙尘于某个幽暗角落。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