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虞小越街道一个普通民宅里,住着一位百岁老太何燕珍。关于她的很多往事,就连日夜守护着她的侄女也很难说清楚,可能只有我这个友人最清楚了。
上个世纪20年代,地处虞北崧厦塘下何家村一名女婴呱呱落地。父母爱女如宝,故名“燕珍”。燕珍10岁那年,一场高烧无情地把她打入“无声世界”。那时乡间无聋哑学校可读,为此,她定下心来在家自学,比常人多花十倍的努力,才完成了小学课程。
随着年龄增长,她走出家门,把与乡亲接触交流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如果是一般性人际交流,燕珍以观察对方的手势、表情等来判断其说话的内容,聪明的她大都能猜个十成里的八九,顺利越过彼此间的交流屏障;若要进行深层次谈话与交流,光凭“察言观色”已难完成,但她仍有办法应对,即以文字为媒介进行深入交谈。因为她是后天失聪,本人说话不成问题,只要你把谈话的内容换成文字即可大功告成。为了弥补听力上的缺陷,她在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平时,除练习识文断字外,还研究字形的变化和书法艺术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练得一手隽秀文字。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参赛者有公务员、教师及在校学生等,燕珍的作品荣获了三等奖。
新中国成立不久,上虞筹备编纂上虞县志,何燕珍被邀为县志誊写员。这份飞来的“差使”,使她整整高兴了一个夜晚。第二天一大早,她打起背包徒步赶往了县城,经一段时间的努力出色完成了任务。回村后,她在投身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积极参与村、乡社会活动。诸如,对村里的弱势村民进行帮扶;努力排解村民间的内部矛盾;协助乡村干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等。在何家村的村民眼里,燕珍是位无冕的村乡“干部”。她曾被推举为村乡人民代表,光荣地出席县人代会。根据何燕珍的请求及本人所具备的条件,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经奉献,她还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何家村在解放初那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表现不同凡响。燕珍最小的胞弟也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群众运动中,燕珍不但自家带头捐钱,还上门动员村民捐献。
1969年12月,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围涂造田”开始。何家村在钱塘江南翼,离当年大禹治水泊船处夏盖山数里之遥。何家村的村民也参与进去了。在完成围涂任务的队伍里,何燕珍是位极平常而不起眼的小人物。原因很简单,体力劳动不是她的强项。然而,在她身上有着一股持久的毅力及韧劲。在围涂工地,不管晴天雨天,只要围涂指挥部有指令,她都能坚持出工出力,埋头苦干;对苦活累活她抢着干,从不向困难低头。在围涂期间,村干部考虑挑土上堤的活比较辛苦,大都安排男劳动力去做,而妇女大都安排比较轻松的挖土装筐等工作。然而,燕珍等一批女同胞认为,男人能干的,妇女照样能做,故燕珍她们挖土装筐一段时间后,就主动抢过男同胞的担子,参加挑土竞赛行列,风风火火地干开了。接连几天下来,她们的肩膀肿了,手也磨起血泡,手脚冻得裂开了口子……但燕珍她们还是默默地坚持着。现代版“精卫填海”,为上虞人民留下了一笔“勇立潮头,人定胜天”的精神财富。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何有基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