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公园入口处的山石上刻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登飞来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飞来峰”究竟位于何处?日前,市民李先生致电晚报提出了他的疑问。
李先生介绍,在他的印象中,飞来峰应位于绍兴塔山,塔山公园入口处的山石上还刻有此诗。但他近日看一档电视诗词节目时,却发现飞来峰被指在杭州的灵隐寺景区内。他查询搜狗百科也发现,其注释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杭州市灵隐寺景区”。他认为,如果“飞来峰”确位于绍兴,绍兴应加大宣传力度,予以正名。
“飞来峰”究竟位于何处?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史研究学者岳成龙。
“这确实是一桩历史公案,但我认为,王安石登的飞来峰位于绍兴确凿无疑。”24日,岳成龙和记者一起来到塔山公园,登上位于峰顶的应天塔(现为绍兴市级文保点),边看实景边介绍他的考证结果。
绍兴市民熟悉的塔山大有来头,相传为春秋时期从山东海中飞来,所以又名飞来山、龟山、怪山;因唐宋时山上有著名寺院宝林寺,又名宝林山;后因山上有塔(应天塔),俗称塔山。
经过大量阅读诗词典籍后,交叉印证及实地考证后,岳成龙认为支撑他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王安石生平。王安石于1047年调任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知县,1051年改任舒州通判,赴任时都曾经过越州(今浙江绍兴),并在州城短暂停留。且时任会稽知县谢景温为王安石的好友,曾盛邀王安石来此相聚。在绍兴,除了《登飞来峰》,王安石还曾留下大量诗篇,如《登越州城楼》,首联“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赞扬绍兴山清水秀,风景常新,越人以此为家,宜居宜业,高度概括越州优美山水环境,常被人引用。
塔山上的应天塔。
二是塔山地形地貌。塔山顶上的应天塔重建于北宋,据《宝庆会稽续志》云:“龟山,一名飞来。……有塔高二十三丈,随寺额以名应天。”根据测算,应有六七十米高,在当时可谓宏伟壮丽,高耸入云,因此代有诗人登临歌咏,留下诸多名篇。王安石登此塔赋诗,是很可能的。
反观杭州灵隐寺,根据宋代李壁《王荆公诗注》所记:“兴化军仙游县有大飞山,临安钱塘县灵隐寺有飞来山。介甫未尝入闽。若又以灵隐飞来峰,则初无塔,兼所见亦不至甚远。恐别指一处也。”意即在王安石那个时候,灵隐飞来峰尚无塔,加之此山低小,又被群山环抱,所登不高,所见不远。岳成龙遍查文献与实地考察,也的确如此。
记者搜索发现,“飞来峰”在绍兴这一说法也为学界所认可。2023年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曾举办宋韵普及系列讲座,首讲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国,他讲的主题就是《飞来峰在何处——王安石与杭州》。刘成国对王安石研究颇深,曾出版专著《王安石年谱长编》《荆公新学研究》,古籍整理类著作《王安石文集》等。
刘成国开门见山地提出,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对《登飞来峰》诗句中“飞来峰”究竟在何处颇有争议,有说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也有说是绍兴的飞来山(注:即塔山)。
刘国成从5个方面论证了诗中“飞来峰”的真实所在地:宋代其他诗人都曾写诗咏及绍兴应天塔,所描述景象与《登飞来峰》相似;宋代其他关于杭州飞来峰的题咏,没有一首涉及塔;杭州飞来峰海拔低,不符合诗中登高远眺的意境;王安石登飞来峰时,正是宿绍兴期间;绍兴飞来峰之所以被转移到杭州灵隐飞来峰名下,和北宋熙宁十年绍兴应天塔被大火焚毁有关。
“这场大火,可能使得绍兴的飞来山及应天塔风光不再。之后,整个北宋后期至南宋,所见几无诗歌咏及……南宋以后,杭州飞来峰的名声完全压过了绍兴飞来山,南宋咏飞来峰的诗歌,都是灵隐飞来峰。所以,《咸淳临安志》《方舆胜览》等都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收入到杭州灵隐飞来峰的名下,之后代代沿袭,才会被后人误解。”刘国成说。
“其实《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峰’指的是绍兴的飞来山。”刘国成最后得出结论说。
记者还了解到,教育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也收入《登飞来峰》一诗,赏析部分也注释为,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钟宏娇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