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充满文化自信的会客厅活动……
文/ 周能兵 邵月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绍兴人读到了一本石破天惊、令人震奋的书。冯长根专著《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研讨会在陈桥驿先生史料陈列馆举行。该书提出,绍兴作为一座闪耀文学光芒的古城,是“世界文学第一都”。
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与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这次专题研讨。这是这个政协委员会客厅自2019年5月被浙江省政协命名挂牌以来,所开展的第23场主题活动。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牵头委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市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锡堂主持了研讨会。
绍兴乡贤冯长根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工程技术院院士。他的跨界学术著作《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20万字。
作为一位科学家,冯长根以科学的眼光,打量着绍兴文学和世界文学,以翔实的数据,绵密、严谨的论述,科学地论证了世界文学第一都为何是绍兴。这部专著显示出一名科学家的胆识和才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文化自信和桑梓之情。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是冯长根院士献给故乡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是以世界眼光对绍兴文化的新的定位,更是一部突破学科研究的独特著作,书中观点和内容,值得每一位绍兴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知名文史研究专家、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市越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何信恩说,《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部书构思新颖,别具一格,冯长根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维严密,论证充分,行文严谨,从历史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回答了“绍兴为何是世界文学第一都”这一重大课题。这部专著引经据典,言必有据,高度凝练,居高临下,一锤定音,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可读性,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二级教授朱文斌说,世界文学第一都,这是绍兴的又一张新名片,令人震撼。冯长根院士的这部书以统计学的方式,科学论证,令人感到沉甸甸的厚重,是一部非常大气、别具一格的专著,是科学精神在人文研究中的生动体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浙江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二级教授刘家思认为,《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部书,给绍兴文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特点鲜明,通俗易懂,别开生面,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绍兴市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亮教授认为,这部专著以浓厚的家乡情怀、严谨的资料运用进行学术研究,给人以打破学科界线的多层启发。
当天,冯长根院士来到研讨会现场,回答了为何要写这部书,为什么绍兴是世界文学第一都等问题。冯长根说:“这本书不是文学专著,准确地说,是地方文学史。我为何要写这部书?绍兴哺育了我,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退休以后,我一直想着要给故乡绍兴送一份礼物,这本书是我送给故乡的礼物。一开始,我写的不是这个题目,书写了一半以上后这个题目才跳出来的。写着写着,就写出了一个世界第一。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但它是根据事实得出的结论。”
绍兴为何是“世界文学第一都”?冯长根说,这是因为有四个第一。绍兴是一座充满文学光芒的古都,现在有文字可查的第一缕文学光芒,在远古的黄帝时期绍兴就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绍兴平均不到4年就产生一位文学家。从公元27年到1949年,绍兴有文学家(据不完全统计)501位。这501位文学家在各朝代均有分布,即“绍兴的文学家谱系”具有自汉以来的持续性,即这个谱系是连续的;501位这个数量更是举世罕见的,绍兴是一座已经产生129部长篇小说的古都。绍兴是一座中国文学史上群星闪耀的古都,他们构成了绍兴文学家群体“金字塔”,居塔尖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翻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在世界文学史中享有盛誉。这部书我就写了5句话,其中4句是题目,再加上封面上“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句话。“试想,还有哪个城市有92位文学家进入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材中,哪个城市有200多位文学家进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又有哪个城市有500多位文学家在各朝代均有分布!”
与会专家学者和作家们的发言探讨也亮点纷呈。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执行会长、绍兴日报社原总编辑鲁兰洲认为,冯院士是研究热爆炸的大科学家,而这本专著无疑是人文科学上的一次“热爆炸”。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原会长、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认为,《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部书的观点和写法,体现了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绍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方儿认为,这部书为作家打开了眼界,当代绍兴文学如何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越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智麟认为,《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这部学术专著具有开创性、科学性和普及性特点,不但观点震耳发聩,文本也通俗易懂。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胡文炜则以“独具慧眼、一语道破”来评价此书。
徐东波、朱建平、周能兵、封晓东、钱入深、朱晓平、叶林以及越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成员屠剑虹、市政协委员徐晓阳等专家学者、作家们认为,《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是一部跨界之作,以大数据、统计学分析研究,很震撼,也很有说服力。虽然可能会有人对绍兴是世界文学第一都的观点不够自信,但此书应该可以令我们思考打造“文学博物馆”的可行性,助推绍兴“博物馆之城”建设。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伟杰、市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副主任洪忠良、市文联副主席车东海、市社联副主席王涛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并作互动。他们对冯长根院士的文化自觉、学术自信和乡梓情怀予以点赞,表示更要以实际行动,做好世界文学之城的实事,进一步打响这张文化大品牌。
高瞻远瞩 开源引流
——读冯长根《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有感
文/封晓东
冯长根院士的力作《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以数理统计入手,用数据说话,盘点了绍兴的文学家家底,创造性的绘制出《绍兴文学家的“金字塔”图》,论证了“古都绍兴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彩夺目,可谓举世罕见,绝无仅有”的结论。
整个“金字塔”分六级,其对应分层数列分别是501、268、92、20、3、1,这是一个文学成就与文学影响力数列,数据背后分别是绍兴文学家名录、被收录进《中国文学家辞典》及年表(大事记)的文学家、被收录进《中国文学史》教材的文学家、被收录进《中国文学史》节标题的文学家、被收录进《中国文学史》章标题的文学家、塔尖文学家。这是一个逻辑自洽十分严密的论证体系,论据充分,结论高远,读后令每一位乡人激动自豪。
整本书洋溢着绍兴作为“越宋古都、名士之乡”,其文脉从不间断、代代相继的核心观点,围绕中心成果即“金字塔图”,我谈谈自己受此图启发的几点读后感。
这是一座永恒之塔。结构稳固,高屋建瓴;层级有度,充满张力。用大数据支撑下的这种创造性论证法,可谓基石稳固。表四的补遗内容,也预示着冯先生已经为塔的扩建、更新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这正是这座永恒之塔屹立不倒、可持续发展所在。
这是一座生长之塔。金字塔图是立体的,现有图中右侧边空着,正好可作为后续空间的用武之地。两点思考:一是塔基的拓宽挖深。比如“绍兴文学家的世界视野”和“外国文学家笔下的绍兴文化”可以补加一章,像日本遣唐使笔下的越州相关诗文,像郑和下西洋团队中的马欢根据见闻撰成的《赢涯胜揽》,又像清末胡梅仙的《洗斋病学草》用古体诗的形式流播西方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可谓是当时中国第一人。另外,绍兴文学家的基底扩展也是必然的,像著有小说《栖凫村》《远近》《晚钟》等的民国作家阿湛,著有《无梦楼随笔》的张中晓,被周作人收录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的《龙山梦痕》的两位作者徐蔚南、王世颖等,这类遗珠宝藏人物,应该还不少。二是分层可以跃级跳高。鲁迅就是典型案例,直接从第四层跳升至第一层,并且是毫无争议的塔尖。冯先生特别作了说明,这是中国文学史分期之故,逻辑十分严密。但另一侧面也反映出这种单一评价体系下的不完美性。可以把一些在专业文学领域颇有建树或有开山开创作为的绍兴作家拔高跃级处理,可能会更科学。比如:“诗狂”贺知章,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小品文大家张岱,白话文首倡者之一周作人,副刊之王孙伏园,等等,都可作为第四层跳升至第三层的候选人。蔡东藩,凭借“演义小说大王”称号,足以从第五层跳升至第三层。这两点,说的是金字塔的拓展生长发展,不改变塔形塔身的宏观设计,也刚好利用了右侧边的空白区,以作补记名单、注释说明跃级理由等用。另,级别次序可否考虑换个个,现在是六级在底,一级在顶,换成一级在底,六级在顶,或许更符合我们对等级高低的数字定性。
这是一座绽放之塔。冯院士开创的这种高瞻远瞩的论证方法,势必使绍兴作为文化古都美名远扬,其“世界文学之城”“中国文脉第一城”的金名片将广为传颂。在大数据支撑下,还能够开源引流,激发对绍兴断代文学家群体的持续深入研究。如:鼎革之际的晚明绍兴士人群体,民国绍兴作家群,等等。
总之,认真通读冯院士的这本大作后,我心潮澎湃。去年11月,我聆听了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作的题为《以CBDB的数据研究绍兴历史》的讲座,听到了“大数据学问时代”到来的脚步声。但打开CBDB网站(中国历代人物)的数据库,里面的建设进程实在太慢,内容太单薄,目前无法实现相关研究的落地。今天冯主席的这本《世界文学第一都——绍兴》,若把九张表格的内容数据化处理,可以说,足以能够填补CBDB的绍兴空白。
所以,以冯院士的大作为数据底本,足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绍兴历代文学家人物》数据库,这是绍兴乃至中国甚至具有世界级引领意义的大事。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委)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