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信与写信

2024-04-27 09:02

来源:

去年,上虞的一位文友曹先生给我寄来他主编的《上虞收藏》,并附有一封整整两页纸的信,让我很感动,因为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收到过手写的信函了。曾经,读信、写信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初中的时候,一个舅舅考上了重庆的大学,后来毕业分配在湖南工作,另一个舅舅在部队当兵,转业后在上海工作,两位舅舅经常写信给我的外公外婆。另外,我的小姨父在江西南昌工作,小姨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小姨父也经常写信来。因为是家信,不方便请外人来读,而我的外公外婆和小姨,以及在老家的几位舅舅,都没读过书,我哥哥因为早早承担起家庭生计而整天忙碌,因此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给家人读信和回信的重要任务。

那时,读家信是一件家庭要事。每次收到乡村邮递员送来的信,外公外婆就会让人捎话过来。晚饭后,母亲领着我一起去外公外婆家(后来母亲就不一定去了)。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两家直线距离也就百来米。外公外婆早就坐等着,在老家的几个舅舅也早早到了,有时还会来其他亲友,好像开家庭会议似的。信往往是已经拆开了的。在昏黄的灯光下(最早是煤油灯),我把来信慢慢地读给大家听。大家会简单地议论一会儿,然后外公外婆简要地说上几句,更多的是几位舅舅说一些具体的事儿。我根据这些意思写回信。好在两位舅舅和小姨父的字都比较规范,信里写的也都是些平常事儿,多数是报平安,读着没有多少难度。写好回信,我再读给大人们听,一般就算完成了任务。

那时信纸信封是从代销店购买的,邮票要去邮政所买。村里没有邮筒,基本上都是等乡村邮递员第二天来送报送信时交给他代寄。乡村邮递员基本上每天上午都会来村子转一转。印象中,在部队当兵的小舅来信多一些,并且军人寄信不用贴邮票,信封上盖一个三角形的章就可以了。

这样的读信、写信,一两个月肯定会有一次,这也成了亲友们相聚的一次机会。而我因为读信写信,获得了特许,可以从梯子爬上小阁楼,在一个木箱子里找出舅舅们上高中时读过的教科书来看。那时候的语文好像叫文学,我很爱看,历史课本我也很喜欢。这种读信写信,延续了好多年。

这一过程中,我也给村子里的邻居代为写信。恢复高考后,我有幸上了大学,需要给家人和同学、老师写信。大学毕业后,则是给分散在各地的大学同学写信。一直到手机可以发短信、QQ可以聊天,才慢慢开始不再写信了。现在的微信则更方便,通话、聊天、发图文,快捷又不花钱。然而,每每想到以前的事,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所以,见到手写的书信,我会激动,怀念那时相当重要的事儿:读信、写信。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