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云兴霞蔚山阴道

2024-04-27 09:02

来源:

“山阴道”的名称,最早来自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两句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是古代由绍兴城区西南偏门通向郊外的一条驿道,那一带的风光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皆绘形绘色,仿佛身心皆在画中游,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这是一幅古老的图画,鲜亮地定格在历史中。大画师顾恺之妙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同精彩的广告产生了轰动效应,山阴道从此声名远播,诗人吟唱源源不绝。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轻盈地回响在天地间。王献之对山阴道赞叹不已:“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唐朝的兴盛,给山阴道带来了机遇,大批诗人纷至沓来,这里揭开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序幕。李白来了,他纵目美景“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忽发奇想:“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杜甫来了,因为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元稹来了,这位浙东观察使已是如痴如醉,一言以蔽之:“天下风光数会稽。”

宋人亦好游,欣然慕名而来。楼钥喜欢春色,吟出《山阴道上》诗:“捲上疎帘莫放垂,迎眸景色自淋漓。有云更觉千山秀,不雨争知万壑奇。古道经行尽遗迹,群贤风度想当时。奚囊莫怪新篇少,应接山川不暇诗。”

“宋诗第一人”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写下上百首诗,描绘了山阴道上的风光景色。比如“道路如绳直,郊园似砥平。山为翠螺踊,桥作彩虹明”。旧时的山阴道上,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还依稀可见。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远来考察,所见所闻真切,心灵极为震撼,咏成《山阴道》诗:“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 在他眼中,山阴道的悠久自然与丰富文化,西湖是无法比拟的,因为历史已经做出了公正的定论。

有趣的是,清代两位皇帝诗人在这里也留下了足迹,同题的《山阴》诗前呼后应,值得欣赏。康熙的七绝曰:“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兰桡摇过山阴道,在昔人传镜里游。”这好像淡墨的素描。乾隆的五律曰:“山阴雪未消,结揽晓春朝。月斧修轮瘦,天花缀树娇。水亭依渚腹,松坞出峦腰。蒸旭轻岚吐,吹飔积素飘。乍如张北苑,可以傲余姚。访戴乘豪兴,高风讵觉遥。”这犹如浓笔的彩绘。

文人以审美眼光看待风光,又能即兴予以表现,使山水的外部世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谐统一。这就是“山阴道”文学谱系能够长此以往的重要原因。晚清名士李慈铭以《虞美人》词表达自己的深情:“扁舟行尽山阴道,曲曲青山抱。几重云树几村庄,但见汀洲无数、入斜阳。松杉遮断来时路,舟载浓阴渡。湖山晴绿满年年,知否落花芳草、怨江南。”通俗的曲调缠绵而欢悦,谁能读了而无动于衷呢?

“民族魂”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回忆:“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舒缓的文笔是如此优美、动听,令人有如入其境之感。

著名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在山阴道上,为了让国内外游客更好地了解该地风土人情,这里还开辟了兰亭国家森林公园。春秋时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印山越国王陵、明代大学者王阳明墓、明朝大家徐渭墓、明末清初大画家陈洪绶墓就在山阴道旁的青山之中,名胜古迹不可胜数。

“山阴道”与“若耶溪”,是互为对应的“古越双璧”。这是绍兴人引以为荣的风光标志,世人誉有“会稽名士”之优雅风度,其中蕴含着一类深厚的历史记忆,一种恒久的心灵向往,一个难解的故乡情结。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