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都知道,“立夏黄”大麦开镰之后,紧接着是早稻插秧。
第一次插秧,对一个刚下乡不久的小年轻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次挑战。队里给我安排的师傅名叫华中,30多岁,黝黑强壮,一看就是种田的好把式。小时候我就知道有个“种田师傅”的叫法,到了乡下,才知道种田是个技术活,没有人教,你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面对一方七八亩的水田,只见师傅麻利地与其他社员往田里抛秧,接着是拉种田绳子。绳子从田的这一头拉到那一头。生产队专门有“种田尺子”丈量间距,站在两头的人,把绳子抖直,固定在种田棒上,一道接着一道,状如赛场上的跑道。插秧看似简单,其实这种活儿需要具体又细致。
初次上阵,师傅知道这活很累,在定位置时,故意把我排在离田埂较近的地方,即便被“关起来”,也容易救场。后来我才知道,这“关起来”就是插秧时两边的人都超过了你,把你困在里边。
因人多,种田绳子一般两人一条,大约两米宽,社员插秧的架势,如同赛场上的运动员,在各自的跑道上开始插秧。师傅在我身旁,随手拿起身边的一小捆秧苗,解开稻草,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迅速从一把秧苗当中“分秧”。这时,插秧的口诀随手而来:“低头便见水中天,手把青苗插田里,六株秧苗分均匀,退步原是向前进。”他一边示范一边说:“插秧不用学,只要随脚落。”
师傅言传身教,但第一次下田插秧的我还是乱了分寸。知道六株秧苗分成三等分,明白“左二右二胯下二”,但往后一退就乱套。种下的秧苗东倒西歪,有的浮在水里,很是难看。师傅帮我找到“不会退步”的问题,退步不好,前面尽是窟窿。于是,他还是手把手地教,并做出了“脚后跟往后拖”的慢动作。经他一番指教,我很快纠正了动作,手脚开始协调,插秧的速度也慢慢地快了起来。
第一次插秧,感受最深的是腰杆受不了。插了一天的秧,晚上睡觉爬到床上都有点困难。割稻、拔秧、插秧都是弯腰劳动,“脸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强度很大,而这三者比较,割稻时会剩下十多公分的稻茬,而插秧的每次弯腰,手必须要深入到土里,这秧才插得稳当,生得了根。
尽管“赤脚上岸”已有40多年了,但每每想起我师傅“手拿青秧四两重,背脊弯弯千斤重”的话,会感念“盆中餐”的艰辛和来之不易;而细细品味“退步原是向前进”那一句话,觉得颇有哲理,受益良多。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