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巧英水库灌区的“高架” 是派啥用场的

2024-04-26 16:04

来源:

巧英水库总干渠。

赤岩渡槽。

漫步在新昌县巧英水库,一湖秀水,碧波荡漾,这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功能的中型水库,是新昌县骨干水利枢纽,发挥着“大水缸”的巨大作用。在巧英水库灌区周边还伫立着一座座高架天桥,如长虹贯日,蛟龙横空,气势恢宏。站在底下仔细聆听,还能听到“哗哗”的水流声,这就是在当地闻名遐迩、被称为“渡槽”的水利工程。

A

绍兴“红旗渠”的建造由来

新昌沃洲山麓,地处丘陵台地,历来为缺水地区,虽有南北两溪环绕,却“低水解不了高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兴建山塘水库,但由于缺乏水源,一遇干旱,库底朝天,农田无水可灌,村庄极易遭遇饮水困难。1967年和1971年,当地相继发生百年不遇大旱,导致溪坑断流、粮田龟裂,大部分农田颗粒无收。

为彻底改善新昌东北部灌区条件,当时的新昌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黄泽江支流莒根溪上游,一个叫作巧英的地方拦溪筑坝,建造水库,然后凿山砌渠,引流导源,将一泓碧波送到山背上面,以解决高山台地的缺水难题。1971年6月,新昌县农林水利局组织技术力量,开始对巧英水库及灌区开展踏勘、测量、设计等规划工作。后经报省政府批准同意,确定兴建一座坝型为黏土心墙堆石坝的水库。

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掀起一股学习河南林县“红旗渠”精神的热潮。1973年3月,巧英水库进入施工准备阶段,成立工程指挥部,以公社为单位建立民工大队。1974年7月,水库正式动工兴建,首批500名施工队伍主要由灌区村民组成。他们一到工地,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水库指挥部人员与民工同甘苦、齐献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1978年1月,水库大坝正式堵口,约8000名民工和机关干部参加誓师大会,场面声势浩大。当年春节,新昌县委办公室还搬到水库工地,县委常委会就在水库工棚内召开,机关党员干部春节不回家,与群众共同参与堵口攻坚战。1982年6月,巧英水库终于建成,这就是新昌人民为了改变缺水现状,战天斗地建成这一绍兴“红旗渠”的英雄壮举。

B

令人称奇的“人造天河”

巧英水库库底海拔高程为235米,而沃洲山麓灌区却在110米以下,从大坝引水到灌溉区域,需要绕山开渠,逢山穿洞,遇溪架桥。在山多路远、水利设施落后的年代,如何赋予水流自行“爬山翻岗”的本领?渡槽这种颇具劳动人民智慧的引水灌溉工程便应运而生了。

渡槽,又称高架渠、输水桥,是一组由桥梁、隧道和沟渠构成的输水系统。两端与渠道相接,输送渠道跨越河流、溪谷、洼地和道路,除用于灌溉送水外,还可以用来泄洪、排沙和导流,大型的渡槽还可以通航。

根据2018年7月6日《今日新昌》一则关于《巧英水库渠槽服务灌区30年》的报道,巧英水库总库容为2713万立方米,灌区流域涉及巧英、小将、大市聚、新林、羽林、南明和七星等7个乡镇街道,受益人口8.2万人,灌溉总面积3.86万亩。在48公里的总干渠上,共建造渡槽19座,主要有全长1171米的西山渡槽、赤岩渡槽、七星街道西岭岗渡槽等。此外,在渡槽的槽头均建有闸门房,装有自动启闭机,设节制闸用来控制过槽水量,槽岸两侧还设有人行步道。

C

历经沧桑勿成“水利标本”

几十年来,渡槽把巧英水库的清流送向广袤大地,滋润着原野山林,哺育着人畜庄稼,给新昌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增添了无限希望和喜悦。渡槽也因其坚固的墩基、宏伟的拱梁,早已经跃出了水利范畴,在新昌的建筑史、文化史、社会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给后代留下的不只是生命之水,更多的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享受不完的幸福源泉。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灌区水利设施改善,有些渡槽却因规划发展、灌溉改道、泥沙淤积等因素,逐渐丧失了输水能力;有些甚至年久失修,破败坍塌,废弃不用,成为了断壁残垣。一个建筑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独具一种精神。渡槽既是新昌人民大兴水利时期的典型代表,更是改天换地创造的人间奇迹,我市不少人士呼吁重视保护这些颇具历史沧桑感的“人工天河”,勿成为“水利标本”,让其重新焕发光彩,在农业灌溉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