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越城区“18公共法律服务日”启动仪式在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会客厅举行,全区83个片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也同步开展。
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桥头堡”,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生动实践。深化和完善“18公共法律服务日”,重在让村社居民切身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无处不在、随手可得,进而提升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获得感。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法律门诊室”建在村社治理的最末梢,让村社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纠纷调解、矛盾化解等法律服务。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党委领导、司法主推、部门协同、基层共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广泛覆盖、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除了充分融合律师、法律工作者在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方面优势,还要推动更多的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基层一线,可联合公安、工会、妇联、仲裁、商会等部门,凝聚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专业网格员、法治网格员等力量,形成以律师、法律工作者为主体,各种特色解纷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基层解纷新模式。
数字赋能,能够让“法律门诊室”服务更加快捷,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打造“法律门诊室”,可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和手段,为村社居民提供全领域、全场景的数字调解服务,让农民群众获得更便利的全流程智能法律服务。要依托镇街、村社等组织原有信息化设备、场地、人员,将“浙江解纷码”等智能平台延伸到村社,在场地、设施条件允许的室点,增加智能服务设备,必要时可前往当事人家中线上调解,让行动不便的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个性化服务。
“法律门诊室”是深化诉源治理的重要前哨、村社居民解决问题的便捷驿站、提升法治素养的“云上课堂”。除了化解纠纷、诉源治理,还可开展线上普法咨询、典型案例发布、播放普法视频、案件旁听审理,通过“一块屏幕、一根网线”开展全方位、广覆盖、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让基层群众直观地接受法治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为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注入源头活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