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道漫漫 文韵悠悠

2024-04-24 10:15

来源:

绍兴不仅以平原水乡著称,北部还濒海,南部更有连绵起伏的会稽群山。

会稽山脉处在北纬30度范围,东西宽50余公里,南北长近90公里,有数不清的山岭溪壑,山间溪边坐落着2000多个大小村庄。陆游在乡间居住时写下著名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条条古道在山谷各处蜿蜒盘旋,把一个个村庄连结在一起。

柯桥区王坛镇青坛村内的大小岙古道

古道有土路、砂路、卵石路、石块路,也有利用自然山岩稍作加工而成的路。山路有的平缓、有的曲折、有的陡峭、有的险峻,有的处在山腰、有的处在谷底,有的直达山顶,窄的不到一尺,宽的一米有余,可谓千姿百态。古道有历史、有景观、有物产、有故事,更有淳朴山民的身影,如何挖掘古道的文化价值,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绍兴古道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果从绍兴城区东南的阳明路登宛委山,山道边有禹穴,传为大禹得金简玉书之处;有阳明洞天,是道家第十洞天。南朝孔灵符《会稽记》:“会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石匮,壁立干云,有悬度之险。”大禹在此发石匮后知山河体势遂“编导百川,各尽其宜”。山中还有苗龙升天台、降仙台、龙瑞宫等。在一块“飞来石”上刻唐代贺知章的“龙瑞宫刻石”,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旁还有一口“葛仙翁丹井”。

如果从杨汛桥上孙村的紫薇广场上去,路边可以看到许多蜂窝状、网状的岩体,这种岩石入水不沉,王阳明将此山命名为浮峰,也就是汉代高诱在《淮南子》注中所提到的:“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山上建有仙岩寺。当地人将浮石称为仙岩,陆游说此山形“绝类夔府之白盐”。会稽山中可以看到数百万年前的水成岩,从宛委山龙瑞宫绕山而行,一块水成岩上可看到“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云门”等古代留下的石刻。

当年越国与吴国交战,越国兵败退入会稽山区,2500年来,会稽山还留下诸多遗迹和传说,以“越王”命名的越王峥就是一座有相关历史传说的名山,当地人称作越王寨。越王峥可以从9条古道上去,因称“九龙盘顶”,山顶上有一大片建筑。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越王山,一名越王峥,又名栖山。山阴县旧志:昔越王勾践栖兵于此,又名栖山。”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勾践栖兵于此,又名栖山。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当地传说,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山上,为迷惑敌军,用几匹战马在山岗绕路奔跑,吴军因此不敢上山,岗北有水潭供战马轮流洗饮,今有饭箩山、洗马池等景观。山路边约2米的上方有经人工加工过的洞穴,当地村民称“仙人洞”,相传一位道人在此修炼后羽化成仙。据《越中杂识·方技》载,元代钱塘有个卖菜的孩童叫欧兜,失怙后靠嫂嫂照顾长大。当嫂嫂准备给他张罗成婚时,他不愿意,一人上越王峥躲避修炼。嫂嫂寻到山上,见劝不回,便回去煮了笋和鱼、螺蛳送来,欧兜不敢违拗,全部吃下。食毕呕吐,笋块入地长成错位的竹,鱼成活后焦腹无鳞,螺蛳成活后无尾无盖。不久欧兜坐化留下肉身,后人称其为欧兜祖师加以供奉。今山路边上还可见到错节的缠刀竹和无尾的螺蛳。

嘉庆《山阴县志》又载:“项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俗传项羽避仇于此,下有项羽祠。”陆游在这里留下《项王祠》《项里溪》等诗篇,现在山下有项里村、项王庙。传说秦始皇南巡到会稽时,在此隐居的项梁、项羽叔侄曾出去围观,项羽还说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就在距项里山约十里的地方有条塔石岭古道,岭上有座虞姬庙,还有口虞姬井,当地人说岭侧建房的地方以前是层层梯田直到岭上,所以又称“田过岭”,传说秦末时虞姬就出生在塔石村。而项羽隐居之处有一条岭的两边是竹林,有竹鞭从岭上穿过,所以这一带有“田过岭出虞姬,竹过岭出霸王”之说。当地人传说项羽为收服那匹乌骓马,一路追赶,马匹狂奔到塔石岭上,正好虞姬在那里采药,因她从小习武,凭借所练的轻功,飞上马背,降服乌骓。项羽于是对她一见钟情,虞姬也心倾项羽,不久追随项羽起兵江东。塔石村里多虞姓人,一直以来有生女取名不带“翠”字的习俗,是为避项羽讳。

柯桥区稽东镇的雪窦岭古道

王羲之在兰渚山麓书写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帖子一直保存在秦望山下的云门寺里。到唐代,唐太宗为得到这个珍本,派御史萧翼前去索要。萧翼到云门寺住下,隐藏身份,与保管《兰亭序》的辨才和尚交朋友,并作登秦望山诗:“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崖石,打破下方遮日云。”萧翼设计赚到了《兰亭序》后,连夜离开云门寺赶路回去。萧翼所走的那条古道叫覆釜岭,在秦望山腰,是云门寺到越州城最近的陆路。古道南边是云门古寺,北边连着叫濮坞岭下的小山村,岭路幽静绵长,两边树木成荫,走在上面很易使人联想1400年前,盛唐时期的一位官员拿到稀世珍品后喜出望外地在这条路上行走,嘴上还不时说“不负此行”,所以这条岭路又被称为不负岭。宋代苏舜钦在此怀古:“翠嶂环合封白云,中有萧寺山为邻。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苍猿啸断夜月古,丹花开落阳崖春。盘桓数日不忍去,舟出邪溪犹惨神。”清代乾隆皇帝也赋诗:“御史西台变姓名,兰亭赚得促归程。溪桥跋马伊谁氏,应是驰来徐善行。”

绍兴有两条古道因为既有历史文化,又保存完好,当年曾是交通要道而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条是日铸岭古道,一条是陶宴岭古道。日铸岭古道在平水镇的锁泗桥到祝家村之间,传说越国时期欧冶子在此按五方之位,采五精之气,炼成五把名剑。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载:“昔欧冶铸剑,它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岭下尚有赤堇山、铸铺岙、上灶、中灶、下灶等地名。据传,日铸岭还是宋高宗赵构南撤后返回时所经之路,岭上有下马桥、议事坪等景点,附近村落王化、宋家店也与之有关。日铸岭产茶,宋代欧阳修《归田录》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日注”即日铸。陆游诗“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会尝”。20世纪70年代前,岭里诸村进出山都要翻这道岭,盘山公路建成后,岭路成为户外健身、观景的好去处。陶宴岭古道在平水镇金渔岙到王坛镇新联村之间,是以前王坛山区及嵊州一带许多村落进出山的要道,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在岭里隐居,遂有此名。陆游祖父陆佃也在曾在陶宴岭结庐读书,宋代林景熙有《陶宴岭》诗:“笑拂青萝问隐君,千岩秋色此平分。当时宴坐无人识,唯有松风共白云。”这条古道一米多宽,用石块垒成,保存完整,路边设休息亭子,路上还可见到一层层砌筑得非常整齐的梯田。岭顶有村落,岭下有轩辕庙、石厂庙等庙宇,假日里游客陆续不断。

绍兴的许多古道都有史书记载,或是文人吟咏,如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越王城,旧经云,在县西南四十七里。旧经,越王墓在古城村。今城虽不可考,然地名犹曰古城也。”嘉庆《山阴县志》:“古城岭,在山阴县西五十里,越王允常筑城处。”这条古道在夏履到湖塘之间,今有战国时留下的古吴塘遗存,夯土十分坚硬。柯桥区兰亭街道的上古筑村与诸暨良戈舍村之间有古筑岭古道,岭又名苦竹岭,有水利设施遗址。《越绝书》载:“苦竹城者,勾践伐吴还,封范蠡子也。其僻居,径六十步。因为民治田。”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印纹陶、原始青瓷,而岭南的良戈舍则是越国时期制作、储存兵器的地方。从平水镇兵康村到鉴湖街道天衣寺水库之间的法华山侧有法华岭古道,唐代白居易《题法华山天衣寺》诗:“山为莲宫作画屏,楼台迤逦插青冥。云生座底铺金地,风起松梢韵宝铃。龙喷水声连击罄,猿啼月色闲持经。时人不信非凡境,试入玄关一夜听。”岭下立的一块“法华寺碑”碑文是唐代李邕的笔迹。在王坛镇上王村与嵊州蒋镇杜家堡村之间有驻跸岭古道,这条古道原是南朝诗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中所“越”的岭,其景色:“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与古道完全吻合,传说因赵构在此驻跸而重新起名,现因岭下建了小舜江水库,岭路阻断,但仍保留着一段古道。富盛岩里村到乘凤村之间有九节岭古道,清代俞蛟的《岩里记》写道:“石径千纡万折,杂树藤萝,扶苏蓊郁,万壑涛声起足下,聒耳嘈杂。野鸟关关,似讶客之何来者,认为此中风景,不异桃源。”

绍兴山岭古道上动人的传说故事引得无数名人前来探访,宛委山和东边隔若耶溪的射的山,有南朝方志中记载仙人射箭并有朝南暮北风的传说,刘门山古道上有东汉刘晨、阮肇在此采药遇仙的传说。纷至沓来的诗人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现在的嵊州新昌一带,他在这里有过一段隐居生活。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桢在天台山隐居,唐玄宗召他进京,他一路骑马,沿青云梯古驿道到新昌班竹村时产生了悔意,遂在古道的溪边下马。今古道上有司马悔庙和落马桥,行人到此不免产生遐想。王阳明在宛委山传道,他的墓建在古博岭古道和妃子岭古道交叉的洪溪口。

历代文人与绍兴山岭古道有关的诗篇美不胜收,如晋·王彪之:“隆山嵯峨,崇峦嶕峣。”晋·帛道猷:“连峰数十里,修林带平津。”唐·孟浩然:“台岭践蹬石,耶溪溯林湍。”唐·李白:“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唐·白居易:“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唐·灵澈:“扪险路坱圠,临深闻潺湲。”唐·孙逖:“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宋·曾巩:“山回水转不知远。”宋·曾几:“十峰双涧尤奇处,千岩万壑总不如。”元·王冕:“雪深山气伏,崖断树根悬。”明·王阳明:“秦望独出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

在古道上行走,经常可以看有“第二森林”之称的漫山竹林,古道从竹林中穿过,夏天时一片阴凉。《尔雅》谓:“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焉。”“竹箭”即竹,这里产生过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的茂林修竹间修禊赋诗。满坡的茶树,像一片片绿色的绒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古道上有时会遇到阵阵幽香,那就是《绍兴府志》上说的:“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2000年前的《越绝书》就有“勾践种兰渚山”,现在兰花是绍兴的市花。唐朝李德裕著有《平泉草木记》,谓:“木之奇哉,稽山之榧。”在会稽山腹地的月华山、胜起岭等地的古道上,可以看到形状奇特虬枝如盘龙的千年香榧林,大的香榧树两人还不能合抱。此外还有杨梅树、板栗树、桃树、梨树、柿树等等,其中仅柿树就有胭脂柿、锦红柿、重晕柿、花柿、牛心柿、丁香柿等品种。果实成熟时就挂在古道两边的果树上,遇到好客的山民,会摘几个请你尝尝最新鲜的水果。

古道上行走时还能见到山茶、杜鹃、栀子、丹桂、银杏、白栎、红豆杉、娑罗树等各色花木,有的还是珍稀品种。现在绍兴山中除了野猪,很少有其他大中型动物,但不时可以看到敏捷的松鼠及各种鸟类。来这里走走真能感受到《世说新语》中王献之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胡文炜 文/摄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