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世说新语》与会稽名士那秋生

2024-04-24 09:00

来源: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编纂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它可称为一部东汉至魏晋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书中主要收录东汉至东晋之间士族文人的言行轶事,内容大都采集汉魏以后的笔记小说和诸子、史传散文中的故事成分,广泛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他们特立独异的思想和奇妙玄远的言行,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人生态度和鲜明个性。这正是魏晋文人的精神、“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以至于鲁迅也认为,它是一部“名士教科书”。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涉及“会稽名士”这个群体及其故事,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其代表人物有以下十位“俊异”的名士,其人其故事统计为:谢安40则,支遁22则,孙绰20则,王羲之18则,王献之13则,许询9则,王徽之9则,嵇康8则,阮籍8则,戴逵6则。

陈寅恪先生说:“六朝的政治中心在建康,但文化中心却在会稽。”

在“魏晋风度”中,当时的会稽名士无疑成为主体人物,为首的就是王谢两个大家族。王谢两个家族是门阀贵族的代表,所以《世说新语》中描写了这两个家族的许多人物,如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万、谢道韫等等。关于《世说新语》中王谢家族进行人物分类书写,在当时背景下王谢家族诞生了众多名士,不过,“名士”只是他们的时代标签,并不意味着他们生命的全部精彩。在这些名士中有一流的政治家、一流的哲学家、一流的文学家、一流的书法家、一流的绘画家和一流的音乐家。他们出将入相,显赫一时,有孝悌友恭的道德榜样,有力挽狂澜的优秀政治家,有杀敌报国的将军,有善于清谈的哲学家,有气质飘逸的艺术家,也有倚马可待的文学家。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字逸少)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于农历三月初三集于会稽兰亭,按照“修禊”的习俗,列坐曲水旁,以流觞作诗为乐,由此诞生了《兰亭集序》,王羲之也因其书法成就被后世誉为“书圣”。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政治哲学思潮,即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来替代衰微的两汉经学。其特征就是“游心清远,寄情山水。”于是,远离中原的古越,号称“天下风光数会稽”,必然成为文人的首选地。正如王羲之在《兰亭诗》中说的“适我无非亲”,美丽的自然山水已经被视为“道”的外在体现了。人们留意山水审美,更是从山水中体悟玄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人就把兰亭当作“山水诗”的发源地,从《兰亭集序》开始穿越时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兰亭文学谱系”。这就是会稽名士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魏晋风度”的内在魅力,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那种放诞不拘、潇洒飘逸、旷达超远的气质风采,也就不仅是一种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兰亭集序》那样的审美价值和永恒魅力。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当人们得意忘形时,“魏晋风度”永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深处的尘埃,使我们精神得到荡涤。从他们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这也就是历代文人不绝如缕的因由吧。

“会稽名士”犹如明镜一般,照出了越中前贤的精神面貌。他们一方面积极“入世”,爱国、忠君、亲民、利人,高扬“道”的旗帜,恪守传统文化与人格规范,志在“留取丹心照汗青”。另一方面他们善于“出世”,拓展个人精神空间,探寻个体生命意义,追求“雅”的境界,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以及自然山水之美产生浓厚兴趣,并乐此不疲。这种以“道”为核心的士大夫精神与以“雅”为核心的文人情趣,就并行不悖地存在他们的身上了。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那秋生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