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西园,因坐落在龙山(即府山)西麓而得名,这座源于吴越时代的皇家园林,于2000年重建,如今是越子城历史街区中的胜景之一。近日,记者从西园管理方了解到,园内被挡板包围了一年多的三幢仿古建筑,其维修方案已完成审批,不久后将启动修缮工程。而在这处“五代胜迹”里,究竟藏着哪些景观?对此,记者前往实地探访。
古楼瓦片脱落,不久将启动修缮
江南胜迹,非园林古镇莫属。绍兴府山西路465号,即是西园所在地。走近西园,门匾上“西园”两字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书,遒劲有力;两侧抱柱联:“於越号名城,风物此中多入画;东浙留圣迹,林园无处不胜春”,为绍兴书法名家沈定庵所书。
18日上午,春光明媚,周边市民纷纷踏入西园散步。记者跟着他们的脚步,进入园内,一堵青砖照壁上“五代胜迹”四字映入眼帘。照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处月洞门,穿过右侧月洞门,是幢仿古建筑,但被绿色挡板包围着。挡板之外,几位市民正在耍刀棍,时不时引来阵阵欢呼。古建气势壮观,挂着牌匾,上书“飞盖堂”。
“这幢仿古建被挡板围起来一年多,其间并没有开展维修。”正在锻炼身体的市民钱先生说。此外,还有两幢仿古建筑也被挡板围着,其中望湖楼位于飞盖堂的西侧,这两幢仿古建筑规模差不多。另一幢仿古建筑在东北角,即西园的后门,规模偏小。
围着的挡板上均有“此处危险,请勿靠近”提示牌。一名保洁员说,因为建筑屋顶有瓦片掉落,影响游客的安全,因此临时包围起来。尽管古楼被包围很长一段时间,但前来游玩的市民并不少。
记者在西园里走了一圈,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散步、唱歌、演奏乐器,此外,还有婚纱摄影团队带着新人取景拍摄。“仿古建筑长期被围着,影响正常参观,希望尽快对这些建筑进行修复,撤除围栏。”一些市民呼吁。
绍兴水城旅游(环城河、内河)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张亮说,西园内的仿古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需要定期维修,之前因部分建筑顶部瓦片掉落,且西园内游玩市民较多,他们用围栏将三幢建筑围了起来。至今没有展开维修,主要是西园位于大运河文物保护区范围内,涉及的修缮方案要到国家文物局报备。
“目前维修方案已经完成审批,并经过报备,维修工程不久后将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维修。”张亮说。维修结束后,他们再根据各幢古建筑的特征,确定开放事宜,更好地方便游客参观。
以王公池为中心,重建皇家园林
西园因坐落在龙山西麓而得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市文史专家马云庆说,西园是五代吴越国王在绍兴的皇家园林。据《十国春秋》等古籍记载,吴越王钱镠以越州为东府,在此穿渠引水,营建园林,作为游乐之地。钱镠之孙钱倧遇政变遭废后,迁居于此,益加整治,园圃之美,驰名吴越。钱倧死后不久,吴越国归附宋朝,钱家人举家北迁,这处园林归了朝廷,成为官府的游苑。后经南宋、元、明、清等朝代,西园破败,至民国时已只存遗址,直到2000年再次重建开放。
“虽然西园没了,但西园内的王公池一直没有被填埋掉,后来以王公池为中心重建西园。”马云庆说。其实,王公池也颇有来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王公池在西园内,北宋皇祐五年由越州知州王逵所置,王逵守越,重浚此池,故名王公池。”不过,也有一些市民称之为庞公池,有文史学者说,王公池改名庞公池,或与纪念唐朝将领庞玉有关。
“在西园重建之前,原地基本堙废,王公池周围住着不少居民,生活污水入河,四周种植蔬菜,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蓝藻频发。2000年前夕,绍兴对环城河进行整治,并启动西园重建工作。”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智麟回忆说,徐智麟是西园重建的参与者之一,当年市政协还专门设立了环城河文化布置组,对西园进行文化布饰,如重设龙山诗巢、亭楼匾联撰书制作,这也是如今西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原因。
西园,环城河上的一颗明珠
当年为了重建西园,首先是迁移了王公池周边居民,并将沿线污水集中入网,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类,引入环城河水,从源头上解决了王公池水质污染问题。如今西园内的王公池,湖水碧波荡漾,湖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元素,西园也不例外。西园重建时按照资料的记载,基本按旧名恢复亭台楼阁。以王公池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四楼六亭,四楼分别是飞盖堂、漾月堂、望湖楼和龙山诗巢,六亭分别为春荣亭、夏荫亭、秋芳亭、冬瑞亭、水笔亭和列翠亭,还有长廊、假山,与池水浑然一体。
重建的西园,占地面积2.69万平方米,园内山水相映,景色秀丽,小桥、流水、曲廊、亭台,曲径通幽。“以湖水为依托,四周有绿树丛林、竹林假山、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开阔的园林式景观,非常值得一游。”“小红书”上,不少游客如此推荐西园。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西园恢复了部分原有古迹,延续了绍兴的历史文脉。且西园内楹联匾额、刻字图雕、室内展陈等形式,提升了景点的文化品位和水环境整治工程的内涵,体现了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风貌。西园再现了五代胜迹,成为环城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水乡绍兴一处典雅的江南园林。”徐智麟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