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了“春”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这一天,也是“全民饮茶日”。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而废。”茶具作为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成就了茶,也突出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淡取生活春秋色,烟火清风一盏茶。
冲泡“日铸兰雪”
在渐成风尚的生活美学影响下,绍兴饮茶人(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讲究茶器的选择,也带动了茶器的研究、收藏热。
茶与器、人与茶,在对的时间相遇,彼此对味,各生欢喜。
茶与器适配
让春茶更香浓
“茶圣”陆羽早在一千多年前所著的《茶经》中就已总结对茶的见解。通俗地说:饮茶首先是选“好水”,其次是掌握“煮茶”的最佳方法,在《茶经》的最后几章,陆羽着重提到了茶具的重要性。
抛开茶叶本身的品质,对茶叶泡制以后口感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水和茶具。也许,我们不具备随心获得上好泉水的条件,但是选择茶具却非常容易。
诸暨茶博馆里陈列的紫砂壶(左)和建盏(右)
如今,许多年轻人打趣自己爱上喝茶是一种“中华血脉的觉醒”。不少95后、00后开始研究茶具,并津津有味地蹲守直播间购买自己喜欢的茶壶和杯盏。“我有空就会在网上看看紫砂壶,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太有魅力了。”刚工作没几年的小施说起自己喜爱的紫砂壶滔滔不绝,他说自己跟单位里的其他年轻茶友经常一起交流所购的紫砂壶。他向记者介绍,紫砂壶独有的特性是“透气不透水”,加上泥料中所含有的多种矿物元素,所以成为泡茶的首选。除绿茶外,它几乎适合所有茶的冲泡。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知识点:为什么绿茶不能搭配紫砂壶?绿茶属于炒青或者烘青,其目的是保持新鲜的香气,而紫砂壶由于表面不施釉,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吸水率,这样一来绿茶的一部分清香会被壶体吸附,入口时本该香气迷人的茶汤就会大打折扣。其次,绿茶的茶油较少,对于养壶也非常不利,一把原矿紫砂壶长期浸泡绿茶会使壶体色泽暗淡发灰。
像绿茶这一类不发酵茶种,最佳的茶器应该是高温薄胎的瓷质盖杯或者透明玻璃杯。前者由于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本身致密度很高,再加上表面施釉,没有任何吸水率,且杯体较薄,可以使水温快速降低,这样一来可以把绿茶独特的新鲜茶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最佳冲泡方式是将茶叶放于杯底,将开水沿杯口缓缓冲下,因为绿茶鲜嫩,沿杯口注入的目的是让水有一个自然降温的过程,随即盖上杯盖,漫泡片刻后分倒在小杯中,将盖杯中的水控干,这样既保存了绿茶的颜色和香气,又增加了茶叶的耐泡度。而透明玻璃杯则方便观察绿叶冲泡过程中舒展的姿态,为品茗增加了视觉享受。
茶与器结合
让生活慢下来
茶和茶器,承载着我们千年文化,也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哪种茶器与茶叶的结合,都能让生活慢下来。
在诸暨茶博馆里展陈着几位当地茶壶爱好者收藏的一批各个年代的茶具。对于不少收藏者来说,茶器是对茶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一盏茶中,有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盏茶中,也有着中国人的生活意境。
茶,本是山野之物。因陆羽著经,卢仝作歌,一部《茶经》、一本《茶谱》以造化之笔点化了文化意蕴。为呈现饮茶在精神领域的意义,陆羽还设计了茶具,制定了茶仪,发明了一套饮茶的规矩,到后来演变成各种茶道,创造了一种心灵超越的路径。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你进入一种状态当中,茶具、茶仪、茶规、茶道,以呈现茶的最佳状态和人的最佳状态,故而衍生出许多妙趣横生和妙不可言的茶具出来。
“我收藏了很多宋代的茶盏,看着它迷人的纹理,想象着匠人把自己的心意融入其中,细细品味着茶盏里面的茶,好像味道浓郁了许多,也丰富了许多。”诸暨的茶器收藏爱好者陈先生说,开始以为这是自己的一种错觉,但问了身边许多用古茶器喝茶的人,他们给出的答案也一样。茶器,是集合“用之美”与“无用之美”的器皿。让茶更香、更醇是“用之美”,让器可以容纳精神和气韵是“无用之美”。这份契合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满足。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文/摄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