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板桥玉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讯 “绍兴出土的九板桥玉圭可确定是夏朝的玉圭,它以实物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堪称浙江第一国宝。”昨天上午,在第三届夏文化学术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会长朱乃诚公布了他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共同研究的成果。绍兴出土的玉圭,映照出夏朝的存在,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引用《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赐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以此记载,人们认为,夏代是有玉圭的。《尚书·禹贡》称之为“玄圭”。朱乃诚认为,夏朝是制作使用玉圭的,依据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可以明确夏朝是制作、使用玉戈的。但目前,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圭至今没有得到确认。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件被作为玉圭的玉器,实际上是作为玉铖使用随葬的,于是夏朝是否制作使用玉圭成了一个未解的悬案。绍兴九板桥玉圭是否为夏朝作品,是解开这个悬案的关键。
朱乃诚说,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玉圭虽没有得到确认,但是早于二里头文化的玉圭却已经发现,是发现于山西省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省延安芦山峁遗址的素面玉圭三件。这三件玉圭的制作年代分属陶寺文化中期与晚期,是夏朝年代的作品。
绍兴出土的玉圭、玉戈,现展览于绍兴博物馆,九板桥玉圭玉质为浅土黄色,形制为片状长条形,长26.8厘米,宽4.2—4.4厘米,厚0.6厘米;下端中部穿有一孔。将九板桥玉圭与二里头文化之前的三件玉圭比较可发现,前者的形制与芦山峁遗址的玉圭接近,它们制作的年代相去不远。从芦山峁玉圭和陶寺文化晚期石圭的形制到九板桥玉圭的形制,符合素面平首玉圭由早到晚的演变形制,由初始形态向完善形态发展的规律。陶寺文化晚期已产生初始形态的素面平首玉圭,由此可确定,九板桥玉圭是二里头文化二期作品,即是夏朝时的作品。
玉圭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种玉礼器。考古发现证实,两周时期玉圭是诸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在重要祭祀场所必用的玉器。九板桥玉圭及相关考古成果表明,夏朝确实是制作、使用玉圭的。
朱乃诚说,九板桥玉圭是二里头文化二期作品,却出自远离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古越国核心区域,这一发现揭开了古越国早期开发与夏遗民奔越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司马迁所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的说法是有历史背景依据的。绍兴出土的玉圭,映照出一个真实夏朝的存在。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