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有几个搞文创的90后,大多数时间在“潜水”,偶尔发几条“逗哏”式的“梗”,我瞬间一头雾水,左思右想不明其意,几次三番遭遇“看不懂”之后,脑子里便跳出两个字——代沟。
他们都很有调性,配图也很诙谐,一段文字的背后必有一个“梗”,或是一个“瓜”,但我承认我辈已经思想脱轨,和90后不在同一频道了,毕竟中间隔了二十年的岁月,妥妥的两代人,如何能够达成观念的一致与思维的同频?当青春洋溢的年轻一代手捧奶茶汉服外拍渐成潮流时,我们这一代已在狂刷养生视频大谈控糖减肥,劝小孩们要少喝奶茶少熬夜,简直是鸡同鸭讲。
梁实秋先生很形象地把代沟喻为一条沟,他说,“自从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与少一代之间就有一道沟……沟这边的人看沟那边的人不顺眼,沟那边的人看沟这边的人不像话。”这条沟便是时间之沟,不一样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因而两端的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便不相同,特别是在社会阅历上的认知,一端的人早已历经千辛万苦感叹生存不易,另一端的人还憧憬着美好明天畅想来日方长。
“代沟”一词出自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之口,距今还不足百年,但代沟的现象却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早在春秋时期,《尚书·无逸》有载:“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你们这代人没有见识。”看来,父母辈被小儿辈嫌弃“啥也不懂”不只今人有,古代的农家孩子也这样,时光过去两千多年,代沟还是那个代沟,小儿辈还是会嘲讽父母辈“昔之人无闻知”。正如我们对于父母辈讲述上山下乡支农支边时的无动于衷,下一代也对我们的懵懂岁月居然没有奥特曼与肯德基而感到不可思议一般。
吾友老王有点懊恼,儿子配备了手机,却从不主动打电话,也不主动回微信,除了缺钱的时候秒收红包,没有其他互动。我劝老王淡定,谁家孩子不是这样,到了青春期,大多成了“逆子”,不听您老的唠叨是完全正常的,相反,如果凡事要让你作主,岂不成了“妈宝”?我家左邻右舍的父子俩更是冤家对头,大晚上还经常能听到儿子的一声吼,然后是激烈反抗“父为子纲”的束缚,你所设想的谆谆教诲与促膝谈心,根本谈不到一根弦上,你要百般“鸡娃”,娃要还其自由,人前父慈子孝,人后鸡飞狗跳,这大抵是最本真的代沟家庭模式。
我们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讨厌过上一代的说教,如今终于成为那下一代嫌弃的说教者,从代沟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重复着一代又一代“我是为了你好”的喋喋不休,正如梁实秋说的“做父母的人当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可见代沟有着无法摆脱的“世袭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我们尽量装得年轻些,虽然早已满身油腻,尽量装得洒脱些,虽然常常忍不住对小的们如唐僧念经,尽量装得时尚些,一边星巴克一边海底捞。凡此种种,只为小心翼翼地缩小眼前的代沟,融入年轻人的时代,只是偶尔跟唱起一首老掉牙的歌曲,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年份感,原形毕露之后,是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钱科峰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