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tán),这个字的用处不甚广,用于组词主要有“坛畈”,如:坛畈风、坛畈乱话等。还有一个词“放坛马”,旧山阴那边说“坛放马”,意思一样,指野放的马,比喻没人管教的小孩。古“坛”与“埮”同,后者当代大词典已摒之。
“坛”,是个多义字,它的基本义是土筑的高台,如祭坛、花坛等。在修辞上,“坛”比喻为一定的空间,由实指到形而上的虚拟,如文坛、论坛、体坛、画坛等,使用的范围超过了基本义。“坛”还有一义,《集韵》:“野土也。”野土,可指荒地,也可指原野。古籍中有“坛曼”一词,汉扬雄《甘泉赋》:“平原唐其坛曼兮,列新雉于林薄。”翻译成今文,即平原空旷而平坦广阔啊,辛夷(新雉)长满在林莽之间。坛曼,意为平坦而宽广。
乡人口中“坛畈”之“坛”,取的就是“野土”义,方言与古义切合。“坛畈”,指的就是平坦而宽广的田地,说“坛畈风大”,主要原因是城外沃野广袤,平畴如砥。“坛畈乱话”,原指农民在田头劳作时的放纵言说。这“乱话”,有牢骚,有玩话,有死话,有腾话,有詈语,府山背后骂大老爷,更多的是荤话,男男女女在一道挥锄,总有几个乡村混混和荷尔蒙特别发达的“扎壮哥”挑起话头,有时一句曲里拐弯的荤话男的笑得半天直不起腰,女的反应慢半拍,男人笑劲过了,女声部才骤然而起,有“这边唱来那边和”之概。这种宣泄、消闲模式,很能让“与烂糊泥掼跤”的农民松松筋骨。
“顷”(qǐng),是个一级汉字,所谓“一级”,乃常用字。它的义项颇多,作量词,系土地面积单位。据史料,一顷,古代一说为百亩,一说为十二亩半,与当今的一公顷为十五亩大有差异;作动词,表示倾斜,“顷”与“倾”同义;作形容词,表示不正规。《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妇人擅国兹谓顷。”方言之“顷”,取顷的“时间”义。冰心《往事》一:“生命刻刻消磨于把笔之顷。”“顷”,俗发“星(xīng)”音。如:“你到哪里去了,客人等你有星(顷)了。”
“顷”作为时间,在普通话里有多种用法,除了表时间,可以表往昔。苏辙《乞赈救淮南饥民状》:“窃见顷立义仓,至今已将十年。”可以表大约。郭沫若《归去来·浪花十日》:“五时顷起床。在市川时日日苦雨,至此始见晨曦。”可以表近来、刚才。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顷得冈氏一信,今附上,希译示。”可以表时间短。《华佗神方》:“用葱管送入死人喉内,少顷即活。”越方言中,“顷”表时候、时间用得最多,多用于责怪。如:“李总,你开会又迟到,领导讲话已有星(顷)工夫了。”李某喏喏,赶紧蹑足溜进去。也可表时间短,称“一顷”。如:“那个小偷,一星(顷)工夫,跑得不见人影了。”
朱振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