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走进乡土,让地理课又“活”又“真”

2024-04-17 08:50

来源:

封晓东(柯桥区越崎中学地理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孙越崎家乡教育奖获得者、第三届“绍兴名师”、柯桥区卓越教师及学科带头人)

去秦望山看火山地貌、去日铸岭探访古道、去若耶溪看水文特征……柯桥区越崎中学地理教师封晓东的地理课走出了教室,学生们在家乡的山水间开展“乡土地理课堂微考察”,一起关注、守望、传承乡土文化。

身边的地理课才是“活地理”

学校的西北方向是绍兴古城、阳明洞天,东南方向有陶宴岭、日铸岭,西南方向有刻石山、秦望山,一条若耶溪又在校园的东面缓缓流过……

在封晓东眼里,越崎中学是学习地理的绝佳位置,学校正位于我省丘陵地带和长三角平原的分界线上。“在教室里,每一位学生即便坐着也能一眼看到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参差鲜明的地形起伏,垂直分布的植被更替,变化多端的山地气候,这样的校园,实在难得。”

因此,他将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融入课堂,带着学生在教学楼走廊上眺望秦望山火山地貌,记录春夏午后的雷暴天气,观察紧挨着的绍兴文化名溪——若耶溪。

他又将文史资料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将“朝南暮北风”与热力环流结合起来讲述。“只有把历史、现在和未来讲通讲透了,学生才能认识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历史发展中的地理,这才算把地理学活了。”封晓东说。

行走的地理课才是“真地理”

2012年,封晓东申请的市级教改课题《引乡土地理素材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立项,2018年,进而开展了题为《基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堂微考察”教学改进》的市级教改课题,之后,他正式带领学生开启“乡土地理课堂微考察”之旅。事实上,将乡土融入课堂,是封晓东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路径,政史系毕业的背景和对地方文史的兴趣,让他的课堂别具一格,常常见缝插针地拓展知识,进行文史地融合。

何为“乡土地理课堂微考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基于地理实践的乡土行动。封晓东的课堂常常由乡土素材引入,再通过剧情式问题探究,进行原因剖析、知识迁移、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建立起乡土素材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

封晓东在教学中形成了“乡土一刻”典型知识模块列表,比如,在学习“沉积岩的形成及其特征”时,他会和学生一起探究香炉峰裸露岩层的成因及特征;在学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时,他会组织学生开展绍兴村落地名的地理性调查;在学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他又带着学生探究柯桥区王坛镇丹家村大尖山的地貌。

封晓东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探究性作业,并利用假期开展关于地理现象的社会调查。如,从印山越国王陵看春秋末期的绍兴地理环境,开展日铸岭、陶宴岭的地形考察,对绍兴城市的规划展开畅想……

2018年,封晓东开始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乡土为主题,融入“乡土地理课堂微考察”的探索与实践,普及绍兴的历史文化,探究越文化中的未解之谜。同时,封晓东不断增强自己的学术能力,积极发表历史地理类学术论文,向国内一流历史学、地理学学者求学问道,在公开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性文章近30篇。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