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刻在石头上的大禹丰碑

2024-04-17 07:04

来源:

惊蛰已过,万物已醒。谷雨将至,百谷欲登。又是一年的祭禹大典即将举行。

绍兴大禹陵作为神州大地唯一确认的大禹陵寝,其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本文从解读大禹陵几通重要碑刻的独特角度,条分缕析大禹文化对绍兴文化乃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冯建荣

大禹的功德与精神、明德与道心,谱写在无垠的大地上,记载在无数的文献里,流传在老百姓的口碑中,自然也镌刻在大禹陵的碑版上。大禹陵既是大禹的安卧长眠之地,也是古往今来代代相沿、从未中断的祭祀朝圣之地,更是中国有关大禹的历代碑版最为集中之地。

禹陵碑版世无双

大禹陵碑版有五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拥有数量多。现存置于大禹陵碑房及陵庙的各种碑版,仅收录于《大禹陵现存碑版研究》一书当中的,就有62方之多。另外,堙灭失传,无从考实,而见之于地方志及金石类文献的,尚有13方。分别为:隋史凌正书《禹庙碑》;唐崔巨撰,段季良正书,立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禹庙碑》;唐崔及撰,马积正书、篆额,立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复禹衮冕并修庙记》,碑阴刻时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薛苹祈雨唱诗;唐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孟简等十一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题名其上,次年又增题刘茂孙等二人名的《禹庙题名碑》;唐崔词撰,越州长史宋之问诗附,杜专正书,立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的《谒禹庙诗碑》;唐庾肩吾、孟简撰,谢楚行书之《禹庙诗碑》;唐郑鲂撰,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元稹书之《禹穴碑》;唐会稽公徐浩撰并书题之《禹庙诗碑》;唐柳宗元撰之《涂山铭碑》;唐人《禹庙题名碑》;宋诸葛兴撰《大禹陵颂碑》;元韩性撰《绍兴路修禹庙碑记》;元邓文原撰《元帝禹庙碑》。

二是时间跨度长。现存碑版,从最早初刻的秦《会稽刻石》算起,至今已有223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其元初重新摹刻的时间算起,至今也已有700年的时间了。与此同时,大禹陵也新添了若干现代的碑版。

三是涵盖内容广。这些存世的碑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社情、民风、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堪称包罗万象、百科全书。

四是文物价值高。这些碑版,历经天灾人祸,阅尽世间春色,得以留存至今,实在是殊为难得,弥足珍贵,堪称无价之宝。

五是镜鉴意义大。这些碑版,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与经世致用意义。它们具有补历史的作用,有助于补证正史;具有添信息的作用,其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历史资讯,是后人了解历史真相、还原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依据与途径;具有兴文艺的作用,因为它们促进了碑铭文体的传承,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中的《岣嵝碑》《会稽刻石》与窆石铭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岣嵝文书寿无疆

岣嵝碑最初的形态是摩崖,因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主峰岣嵝峰的自然岩壁上而得名,是我国目前较为公认的最早摩崖,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东晋罗含的《湘中记》、南朝宋徐灵期的《南岩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边,均有记载。

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何致从衡山手摹岣嵝碑,后又请人摹刻于岳麓书院。这就使得衡山岣嵝碑来到了岳麓山,走出了从摩崖到碑版、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广为传播人皆知的关键一步。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湖南长沙太守潘镒将岣嵝碑传拓各地,使得此碑从此闻名于世。浙江图书馆藏有近人诸暨余重耀旧藏的该碑明拓本,字口清晰,堪称善本。在衡山岣嵝碑原迹已佚的情况下,潘镒此举实在是功莫大焉。

大禹陵岣嵝碑,系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秋,绍兴知府张明道主修大禹陵时,特派幕僚安如山,根据嘉靖十四年(1535)秋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刻于金陵新泉书屋的版本复刻而成的。碑通高389厘米,厚26厘米;其中碑额,高104厘米,宽145厘米,深雕二龙戏珠图案;正碑高285厘米,宽138厘米。碑的正文,自右至左共6竖行,满行13字,计77字,每字下方有释文或一或二,阴刻,字径14厘米,无年月。衡山碑自右至左9竖行,1至8行每行9字,末行5字,计77字,可见此碑已作重新排列。碑阴,有张明道跋语,楷书,阴刻,分8竖行,满行70字,计478字,字径3厘米。

岣嵝碑的内容,自古就有争议,然多以为与大禹有关,唐、宋、明、清的诸多诗作,均持此说。如唐刘禹锡的《寄吕衡州》、韩愈的《岣嵝山》,明朱翊銮的《禹迹亭》、崔应科的《禹碑》,清沈一揆的《禹碑》。其实,即使持此一说的,在对碑文的具体释读上,也不尽一致。代表性的,有明杨慎的释文。

当代学者曹锦炎先生在《岣嵝碑研究》一书中,对其铭文作了与众不同的识读。他进而认为,“岣嵝碑是越国刻石”;其文字是“南方流行的特殊字体即鸟虫书”;“内容是一篇祭祀南岳衡山的刻辞”,表明“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可能已达衡山一带”。

岣嵝碑是一座尚待深入发掘的富矿。其一,碑的最初出现时间尚无定论,有待后人考证。其二,碑的内容尚存很大争议,有待释疑解惑。其三,铭文文字似篆非篆,书法深奥奇古,但总体上仍属鸟虫书一类,是鸟虫书的独特书写形式。然其历史渊源、构成元素,有待析缕分条。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越人为主使用,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然其影响却波及中原的特殊文字。这种文字,很可能是越人将自己原创的古文字与中原文字融会贯通后,进行加工升华的独创。这种独创,与古越人的鸟图腾直接有关,标志着古越人已经开启了文字书写艺术化的大门,文字书写向书法的发展进入了有意识的阶段,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由此而始。

字藏山河,书由鸟虫。鸟虫书既是一种文字,也是一种书体;既是越地书法的滥觞,也是中国书法诞生的一大标志。这是越人爱美之心与创造精神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由此进而可以说,中国文字从单纯的记事工具变为多彩的书写艺术,是由越人首创的,是从越地开始的,越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故乡。

会稽刻石意蕴丰

《会稽刻石》,因在会稽山而得名。会稽山之名,则因大禹当年在此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归葬安眠而来。《史记》写到“会稽者,会计也”。这是“会稽”之名的最早由来,也是“会计”一词的最早出典,表明大禹是会计的始祖,会稽山是会计的源头,越人是会计的典型。

会稽山是中华祖山,黄帝、尧、舜、禹等华夏的始祖、先祖都与会稽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稽山是中华首山,《周礼》《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都把会稽山列为华夏九大名山与四大镇山的第一位。会稽山是中华神山,自古以来,这里祭祀祖宗神灵、企盼得道升天、祈求安康福祉的活动十分活跃,氛围十分浓厚。

这样的一座名山,自然成了古越人世代生息的故乡,也成了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成就霸业的发祥地与根据地。司马迁认为,勾践有其祖上“禹之遗烈”。只可惜勾践的子孙们后来忘记了勾践“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的临终告诫,先是为楚所灭,最终为秦所亡。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至此,越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的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大家庭的统一版图。秦在吴越故地设置会稽郡,并以会稽山来命名,既表明了朝廷对这一地区的高度关注,也表明了会稽山是大秦江山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标。这种表明,接下来马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便是秦始皇巡越。

《史记》中记载,“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始皇出巡时所立的九通刻石中的最后一通刻石——《会稽刻石》由此诞生。秦始皇不顾万里之遥、舟车劳顿,不惧水波之恶、风雨严寒,以会稽作为此次出巡的目的地,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并集中地体现在《会稽刻石》上。

《会稽刻石》经历了初刻、增刻、亡佚、摹刻、磨去、再摹刻的一波六折。从秦始皇的刻立、秦二世的增刻,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历经千年风雨,仍岿然屹立。而从北宋初欧阳修、北宋末赵明诚在分辑《集古录》《金石录》时均未录《会稽刻石》来分析,可能唐末宋初,此碑已经亡佚。这就使得今存的《会稽刻石》有了极其重大的价值。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五月,承德郎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駧有感于《会稽刻石》“磨灭久矣,好古博雅者盖愿见而不可得”,“乃以家藏旧本摸(通‘摹’)勒,置于会稽黌舍”。与此同时,他还将家中旧藏南唐书法家徐铉所摹《峄山刻石》,摹刻于碑阴。《峄山刻石》是秦始皇出巡时所立的第一通刻石,可惜北魏时就已亡佚,原拓本亦无传。故此,绍兴《峄山刻石》显得尤为珍贵。

清康熙(1662—1722)年间,申屠駧摹刻的《会稽刻石》碑文被人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绍兴知府李亨特再据申屠氏本复刻于原石,以自跋代申屠駧原跋。后陆续有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名。

1987年,《会稽刻石》从原址稽山中学移至大禹陵碑廊,并置屏保护。

《会稽刻石》碑高225厘米,宽103厘米。碑阳正文12竖行,行24字,计288字,字径高7厘米,宽5厘米,阴刻,其中除“卅有七年”《史记》载为“三十有七年”外,余无一字之差。碑阴正文11竖行,满行21字,字径高7.5厘米,宽5.5厘米,阴刻。《会稽刻石》与《峄山刻石》在越地一阳一阴,互为表里,也算得上是真正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了。它们虽历经曲折漫长的两千多年,屡遭亡佚磨灭,几经翻刻摹勒,然其灵魂精髓始终浑朴如一,文化底蕴仍然深厚如常。

其一,《会稽刻石》促进了文字的一统天下。作为迄今发现的文字最多的秦代刻石,它不仅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发展的珍贵资料,而且对于当时“天高皇帝远”的越地,切实实行“书同文字”,真正融入大秦江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推进作用。

其二,《会稽刻石》树立了我国的书艺丰碑。汉字到了秦代,产生了两个历史性的飞跃:一是书写字体规范为李斯小篆,二是书法艺术开启了隶书新风。李斯撰文并书写的《会稽刻石》,作为典型的小篆,集中地展示了秦时规范化的小篆字体与书艺,为汉字笔顺的统一与固化提供了楷模,为小篆书体的推广与普及树立了样板,并进而对后世的隶、楷、行、草诸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三,《会稽刻石》流衍了神州的刻石之风。它加速了刻石由“石”向“碑”的流衍,实际上与后来的碑已颇为相近了。正是在秦刻石的影响下,碑刻文化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由于《会稽刻石》的渊源,绍兴得开风气之先,在琳琅满目的刻石文化园里,大放异彩。清嘉庆(1796—1820)年间,邑人杜春生辑《越中金石记》20卷,收录辑存与阙访碑版656通。

其四,《会稽刻石》初成了独特的碑铭文体。碑铭文体正是在以《会稽刻石》为代表的秦刻石文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其他文体共同汇聚成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之海的。自汉以来碑碣云起的动人景象,正是由以《会稽刻石》为代表的秦刻石文化奠定基础的。

其五,《会稽刻石》成就了越地的第一美文。刻石为四言韵文,三句一韵,共24韵节,文辞隽永,文风庄重,文思畅达,文字易读,文意易记,是极佳的碑铭文,堪称古越大地上诞生的第一篇美文。它与《兰亭集序》文辞宛若天成,堪称文章双绝;书艺精美绝伦,堪称书法双绝;文辞与书艺珠联璧合,堪称文、书双绝。这是越地黎民的骄傲,也是民族文化的华章。

其六,《会稽刻石》宣省了越人的风俗习性。其中“男女洁诚”“男秉义程”“咸化廉清”“大冶濯俗”“皆遵度轨”“和安敦勉”等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教化意义。越地从最初的荒服之地,发展成为后来的斯文之乡,无疑是与由此而始的宣省并经长期以来的潜移默化密切相关的。

窆石题铭神采扬

窆石位于禹庙东首,是大禹陵最有代表性、最具神秘性的文物。石呈圆锥秤砣状,高209厘米,底围230厘米,顶有孔,径9厘米;上覆八角亭。

窆石传为大禹下葬工具。《越中杂识》认为,“禹葬于会稽,取石为窆,盖用以下棺,故顶上有穿状如秤锤,所以系绳也”。石上保存了近两千年间不同时期的题刻20余处,其中基本可识读者十有四五,书体有篆、隶、楷、行等,均阴刻。

关于题刻的最早时间,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始刻于汉顺帝永建元年(126)五月。宋代的赵明诚及嘉泰《会稽志》等,均持此说。赵明诚在《金石录》目录中,列出了家藏的金石碑题2000种,将《汉窆室铭》列为第49,载明铭刻时间为汉“顺帝永建元年五月”。宋嘉泰《会稽志》载:“禹庙窆石遗字,直宝文阁王顺伯《复斋金石录》定为汉刻。”

清代的张希良、朱尊彝、杜春生以及《越中杂识》与乾隆《绍兴府志》等,在认定其为汉刻的同时,进一步指明这是展祭之文,只是对书体的认定上有篆、隶之不同。清初的浙江督学张希良,在实地考察后,撰成《窆石汉隶考》,其中写道:“以意属读,得二十九字,盖汉代展祭之文。”《越中杂识》载:“石本无字,汉永建元年五月,始有题字刻于石”;“康熙初,浙江督学张希良曾拓之,以意属读得二十九字,盖汉代展祭之文”。乾隆《绍兴府志》专设“汉刻禹庙窆石题字”条,其下载“永建元年”,具体内容与《越中杂识》所记相似。乡贤杜春生在《越中金石记》中,也赞成“汉刻”之说。总体而言,此说似较为可信。

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三国时吴末帝孙皓(264—280在位)记刻。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引《舆地记》,其中写道:“禹庙侧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也。孙皓刻其背以述功焉。”清时金石学家阮元在《两浙金石志》也持此说。

鲁迅先生专门作过《会稽禹庙窆石考》,也主张为三国吴孙氏刻,认为“其所刻时或谓永建,或又以为永康,俱无其证”。他进而又从字体与孙氏喜好进行分析后指出,其“字体亦与天玺刻石极类,盖为得其真矣”;“盖碣自秦以来有之,孙皓记功其上,皓好刻图,禅国山、天玺纪功诸刻皆然”。鲁迅这里写到的禅国山、天玺,分别指的是孙皓天玺年(276)所立的《禅国山碑》(在江苏宜兴)和《天玺纪功碑》(原在江苏江宁,已亡佚)。

禹庙窆石除上述题刻外,尚有几处可识。如:宋代嘉兴人、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赵与陞隶书题刻,1行12字:“会稽令赵与陞来游,男孟握侍”。元代河东太原(今属山西)人员峤真逸,即李倜,字士宏,官至集贤侍读学士,正书题刻,2行14字:“员峤贞逸来游。皇庆元年八月八日”。

窆石题刻内容丰富,题者知名,书体众多,足见越中书法之源远流长,人文之辉煌灿烂。

大禹陵的碑版刻石,是大禹的丰碑;大禹的陵庙与祀典、丰功与伟绩、明德与道心,更是大禹的丰碑。大禹的丰碑,一如伟大的里程牌,指引着华夏儿女充满文化自信,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清明已过,万物盎然。谷雨将至,百谷欲登。又是一年的祭禹大典即将举行。

在昔洪灾骇浪滔,人为鱼鳖难亡逃。

大禹胼胝担重任,圣王苦焦创夏朝。

会稽诸侯统天下,泽被遐荒济众兆。

今具珍果兼佳酿,尤盼我祖佑风调。

愿我华夏大地禹风浩荡,荡涤污泥浊水,长保风调雨顺!

愿我华夏儿女春风如意,意得良辰美景,尽显神清气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