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书法集成》系2022年浙江文化研究重大工程项目,《浙江书法集成•区域书迹篇•绍兴卷》于2022年开始实施,历经两年,编纂工作圆满完成,这背后有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中书协会员、浙江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绍兴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晓亮的一份功劳。
书学集成路
《浙江书学集成》的“区域书迹编”是整个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书迹编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文化意义,搜集、挖掘、遴选、整理了本区域历代最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书迹遗存、书迹流传,全面反映该区域书法资源的历史源流、空间分布、交流互动,展现浙江各地书法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生态。
在编纂过程中,王晓亮坦言遇到过不少困难。其一是绍兴历代书法名家众多,收集整理工作量大。历史上绍兴涌现出“二王”、杨维桢、徐渭、倪元璐、赵之谦等诸多书法名家,他们的作品散落收藏在各地,甄别选列出与“绍兴卷”编撰原则“所作、所存、所关”相符的作品工作难度大。其二是绍兴与书法相关的景点古迹众多,对其中留存作品进行整理的难度不小。大禹陵、兰亭、永欣寺、云门寺、大佛寺、龙瑞宫等都成为历代文士凭吊先贤、膜拜风雅的重要名胜。绍兴的这些景点古迹上产生过许多重要的书法作品,如《会稽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兰亭集序》《龙瑞宫记》《法华寺碑》《曹娥碑》《募修云门寺碑》《“爷孙碑”》等等,将它们和明清以来绍兴留存的大量碑刻、摩崖、墓志、题刻、楹联、匾额等分类整理,择选出最具价值的入编作品十分具有挑战性。其三是对绍兴历史流传的书迹进行价值解读颇有难度。书稿正文中包含对各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分析,在开始的综述部分也有对绍兴书法历史遗迹的整体文化价值的概括,这在学术创新的角度实为不易。
为完成任务,王晓亮主动担任“绍兴卷”的执行主编,负责本书的指导工作,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开展作品收集、文献整理和书稿编纂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力量和学科优势。“正是由于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基础扎实、善于连续作战的编撰队伍,才使得本项目的推进较为顺利。”王晓亮表示。
在编撰工作开始前,王晓亮大量借助学术文献资源,从《淳化阁帖》《大观帖》《越中金石记》《绍兴摩崖碑版集成》《绍兴图书馆馆藏地方碑拓选》等书法碑刻文献中将与绍兴相关的书法图文资料作了汇总整理,大大提高了“绍兴卷”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保证了版本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浙江书学集成·区域书迹编·绍兴卷》是对绍兴书法历史遗珍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对绍兴书法文化资源家底的一次盘点。”王晓亮说。
学王传美育
右军书法,潇洒天真。王晓亮自幼学书,从唐楷入手,大学之前虽也临摹过《兰亭序》,但并未深入。到了本科阶段,他非常喜爱《集王圣教序》,花了很长时间细细临摹,对王羲之笔势往复回环、一气贯通的笔意有了更多理解,自此后对大王书法的学习就未间断。
王晓亮曾写过一篇关于阐述王羲之书法教育思想的文章。文章重点从重视教育对象的选择;重视守“正”求变的书法表现;开阔眼界、转益多师的学习路径三个方面阐释了王羲之在其书法与书论中表达的书法观念,这些观念也正是王晓亮在学习王羲之书法时体悟较深的地方。“总体而言,我的书法创作受王羲之书风启发最大的,是‘往复无端’和‘似欹反正’两点,一者强调用笔运动的连贯性,不刻意、重灵动,一者强调字体造型的丰富变化,不机械、重天然。同时我还认为,我们学王,不能仅落于技法层面,应该更重视从方法论和价值观念的角度深刻认识和学习这位书法之圣。”王晓亮说。
“当代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都已成为显学,学习者和爱好者众多,学科体系和专业规模日益扩大,展赛展览形式和频率远超过往,整个书法发展似乎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但是当代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审美评价的程式化和文化传承的断层化的问题。如今,我们学院以培养全国一流的书法美育人才为专业建设方向,强调将懂欣赏、能评析、擅创作、会教学作为核心素养加以训练养成。在书法美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引领下,我相信,学院必将为国家和时代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书法美育精英!”在采访的最后,王晓亮笃定地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茹晨鸿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