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席珍(1906—1985),原名彭,学名志新,笔名丁非、丁飞、明琪、司马珺、邹宏道等,今柯桥区平水镇人。6岁时举家迁往上海。1921年秋入北京大学读书。求学期间,积极参加校园内外的文学社团活动,并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他创作了《稚儿的春天》《黄花》等数百首诗歌,受到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文学前辈的赏识,称他为“诗孩”。他创作的题为《槐花》的小说,引起了人们对贫苦下层人民的同情,连素不相识的学者、专家也称赞他为“不愧京华才子”。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孙席珍离开北京到广州,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连、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助理、总政治部秘书等职,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曾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一度流亡日本。1930年春回国从事党的左翼文化运动,曾与潘漠华、曹靖华等发起组织北方“左联”,任常委兼书记。1935年再度东渡日本,回国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北平特别党员小组成员,北平作家协会执行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孙席珍辗转山东、河南、福建、广东等省,为救国图存奔走呼号。抗战胜利后,应聘担任联合国经济总署专门委员,负责外文编译工作。
解放后,孙席珍先后在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从事翻译、教育和研究工作,同时参加各地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作家协会,并担任部分领导职务,著有创作集《花环》等10种,专著《近代文艺思潮》等14种,论文集《外国文学论集》等7种,是解放后我国卓有成就的翻译家、文学家和鲁迅研究专家。
孙席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其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927年至1935年这8年。他先后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到大连去》《金鞭》《女人的心》《夜姣姣》,中篇小说《凤仙姑娘》《战场上》《战争中》《战后》(合称《战争三部曲》)等4本及小说选集《孙席珍小说选集》。
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到中国采访,曾经翻译了部分当时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编为《活的中国》一书,介绍给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人民,其中孙席珍的小说《阿娥》和《没落》被收入其中,后又被转译成丹麦等多国文字。《阿娥》描写下层少女阿娥家庭破落、流亡他乡、受惑被奸、饱受摧残的故事。《没落》叙写了一个流落上海的白俄仇视中国工人运动,受到应有惩罚的故事。这两篇小说题材新颖,情节简单,构思精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1934年,斯诺再次编选一些中国现代小说准备出版时,又一次把《阿娥》编入其中。
斯诺还在他所作的《孙席珍小传》中,对孙席珍的生平作过详细介绍,对孙席珍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写道:
“孙席珍是中国最有才华的年轻作家之一,写了一批关于中国农村的出色的小说。……”
“孙席珍的作品大多以辛辣的讽刺、尖刻的挖苦著称,有时显示出中国小说中罕见的感情的内涵。他十分熟悉乡村生活,他以这方面的题材写出的作品尤其受到称赞。在后期的作品中,他对社会的意识深化了,他的戏剧性的现实主义日益变得显著,他的作品感人,推动人,给人以力量——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大多缺少的一种素质。”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史如烟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