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师生联手珍藏“道墟记忆” 方寸之间讲述文化故事

2024-04-13 18:20

来源:

越中名山称山、“蟋蟀交易”出名的道墟影剧院、小桥流水的道墟老街、“江南威尼斯”新屯南村、全记台门和章氏猴戏互为映衬的猴王馆、写满历史的祥麟桥、稷山、农商银行钟楼……近日,一套以“道墟记忆”为主题的文创徽章正式发布,熟悉的景物,让许多上虞道墟的80后、90后打开了童年记忆的闸门。

创意徽章留住家乡印迹

这套以“道墟记忆”为主题的文创徽章作品,由上虞道墟街道中心小学“道儿兔”综合实践活动社团师生设计,所展现的皆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地标。

道墟古镇是由100多座鳞次栉比的台门和散落于各个台门之间的街巷、民居、祠庙等构成。不少人心目中的“有道之墟”,或许是吴冠中画中“绍兴居”那样——密密匝匝的都是台门。

那么,还有哪些可以代表“道墟记忆”?用怎样的形式去表现?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师生团队面前。“因为道墟文化底蕴深厚,古迹、景点众多,取舍间确实难度很大。”团队主创、学校美术教师赵志伟表示,师生们经过多次走访问卷、统计筛选、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以学校区域附近的8个景点为原型进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师生们除了实地踏看,还查阅资料,做乡野调查,了解地标背后的故事——

被拆除多年的道墟影剧院,是入选的8个地标之一。由于现存资料很少,团队负责人、副校长陈炜炜带着学生专程拜访了道墟街道中联村党总支书记章关金。据章关金回忆,影剧院原址位于镇中路北侧,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当地百姓的文娱场所之一。10多年前,每逢8月中下旬到10月初,是道墟蟋蟀交易的旺季。彼时,道墟影剧院门前的大场地人头攒动,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虫商们都会前来购买,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后因小城镇推进且建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而被拆除,影剧院则改造成了停车场、计生公园。

“人头攒动的道墟影剧院已经不见了,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留下来的照片和大人们的描述,想象出它原本的样子,把它画出来,做成徽章,让更多人能重新看到它。”学生杨贤芝在听完讲述后感慨地说道。

除了8枚徽章,师生们还随盒设计了一本“道墟记忆”小册子。这本小册子以道墟手绘图为地图,上面标注了8个地标的所在位置。此外,还有学生的绘画作品、相关资料,以及参与活动的心得、感悟等,让这份记忆更加立体生动。

师生联手探源乡土文化

3月16日,上虞区终身形象大使、著名道墟乡贤六小龄童章金莱回家乡参加其父、绍剧一代宗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六龄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活动。其间,师生们把这套“道墟记忆”徽章作为礼物送给了六小龄童,他十分激动,并在礼盒封面题写了“道墟记忆”4个大字。六小龄童表示,以一套徽章来留住道墟记忆的创意非常了不起,8枚徽章都是小时候满满的家乡记忆。

谈起创作初衷,团队负责人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记忆,在过去一年多对道墟地域文化的探究中,越发感觉到道墟这座千年古镇的岁月沉淀和交融之美。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用好“优秀地域文化”这本大教材,带领学生行走于“家乡”这个大课堂里,在认识家乡中爱家乡,在了解家乡文化中传承文明,并以特别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让更多人走进道墟、爱上道墟。

“道墟记忆”徽章是道墟街道中心小学师生继家乡古桥明信片后推出的第二弹主题文创。下一阶段,该校将围绕传承保护道墟文化展开学习探究。

“培育一批乡土文化传承人,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陈炜炜表示,如何提炼蕴藏在道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挖掘乡土文化中的教育因子,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下半年,学校计划通过举办乡土文创作品校园展览、创意市集等,把乡土文化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通过探究道墟美食、道墟名人、道墟风俗、道墟方言等多个主题,鼓励学生设计、创作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用创新的方式宣传家乡文化。同时,还将在此基础上尝试打造数实融合的校园道墟文化博物馆,提高地域文化的产业附加值,促进教育、文旅的融合发展。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珏 通讯员 陈黎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