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起,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街道下辖璜山北村为“红色健康驿站”先行试点,定期入村开展健康讲座、专家坐诊义诊,并推广至璜山南村、玉山村、盐仓溇居等偏远村居、周边企业及学校进行结对。截至目前,“健康红契约”已惠及街道居民5万余人,这项服务正变得越来越成熟。
公布医生联系方式,方便村民随时问诊
4月2日下午1点半,走进斗门街道璜山北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设的“红色健康驿站”,已有十几位村民聚集于此,手拿医保卡等待义诊团队分类问诊、配药、测量血压血糖。这是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团队首次联合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进村义诊系列的第二场,也是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和专家团队首次走进位于街道西北角的这个偏远村落。
记者看到,在“红色健康驿站”的墙上贴有两块展板,其中一块列出了整年专家出诊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段,并在一旁附有详细的专家个人介绍;另一块则是驿站提供的健康服务项目一览,包括有送药进村、慢性病管理、普外科及骨科、口腔保健、中医服务等10个项目,还具体标注出了每个项目负责医生的姓名及联系方式,方便村民随时问诊。
“其实一开始,村民们是有些抵触我们进村坐诊的,但后来慢慢地能够接受、习惯我们的存在,现在村书记还会主动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再进村来。”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章松娟告诉记者,早在街道走访村居时,他们就发现在璜山北村这样的偏远村居,因为村民们以种大棚蔬菜为生,白天很少有时间外出,再加上路途遥远,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都比较薄弱,很少能及时出村就医。“健康红契约”进村坐诊、义诊之初,经常需要村委提前上门发放纸质通知并反复提醒,同时为了配合村民们的休息时间,方便大家前来就诊,公益诊疗也都安排在下午2点左右。
“对于这些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如果没有子女在身边,出门看病配药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把流动门诊开进村里,也是希望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小病不出村,并且更好地普及医学知识,守护好村民的身体健康。”章松娟说。
曾经追到老年活动室、田间大棚帮村民检查
“血压高要及时吃药,饮食要少盐少油,我现在都知道了。”58岁璜山北村的村民黄雅娟告诉记者,她在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医疗资源送进村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而且已经到了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过去在她和其他村民们的心里,农活是最为重要的事,即便身体有些不舒服也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很少会去医院就诊。
如今,黄雅娟不仅重视起了自己的身体情况,按时吃药,村内问诊场场不落,还会劝说其他仍在犹豫的村民一同前去看病。“来我们村里的医生都特别负责,卢医生有时候饭吃到一半,接到村里的电话,也马上赶过来了。”黄雅娟说。
黄雅娟口中的卢医生是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街服务站站长卢春旦,同时她也是负责前璜村、后璜村及璜山北村的家庭医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卢春旦每月都要为村民们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随访、配药及健康管理。因为村民的健康意识比较薄弱、配合程度不高,卢春旦经常要挨家挨户走访,追到老年活动室甚至田间的大棚里给村民做检查都是常有的事。
“‘健康红契约’启动后,村里经常安排有义诊、宣讲,更多优秀的专科医生走进村子,村委的相关宣传也更加积极,我能感受到村民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了。”卢春旦如今也见证着“健康红契约”为这些村庄带来的改变,在她看来,相较于她这样的全科医生,契约带来了更为精细化的服务,甚至是省级团队,让老人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主动来看病问诊的村民越来越多,我真的很高兴。”
■新闻链接
近日,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红契约”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3年度)越城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名单,而一年前,该中心推出的《打造“健康红”契约品牌 构建现代基层医护体》还在全国691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一地一品”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案例全国30强。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伊力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