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林业局公布第二批“浙江省观鸟胜地”名单,位于越城区的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榜。去年,位于诸暨的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入选首批“浙江省观鸟胜地”。观鸟胜地的出炉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适合观鸟?我市能否形成观鸟旅游新业态?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湿地“国宝”真多
“现在很多花开了,很适合观鸟。”前几天,鸟类摄影爱好者翁先生去了趟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一片油菜地拍到了环颈雉、白头鹎等鸟类,“我借助镜头观察,发现远处的湖里有不少野鸭。”
“运气好的话,可以见到国宝级鸟类。”观鸟爱好者赵女士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她常去的几个观鸟点之一,“在候鸟迁飞季,这里鸟更多,来观鸟的人也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曾多次来这里调查,该研究所焦盛武博士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月,这里已记录到鸟类1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叫黄胸鹀。此外,还有领角鸮、草鸮、小鸦鹃、水雉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5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鸟来?“农田和树林可为鸟类提供优良的食物资源,可以作为能量补给地和暂时停歇地。”焦盛武说,在记录到的146种鸟类中,留鸟的种数就有约60种。
2022年,越城区专门出台《浙江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对湿地公园的管理、建设、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这里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突出湿地保护和恢复、宣传教育与监测,并兼顾合理利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人士说,近些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科普宣传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观鸟、爱鸟、护鸟的队伍中来。
随着观鸟队伍不断壮大,从概率上说,珍稀鸟类就更易被发现。去年底,在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一次观鸟活动中,鸟类摄影爱好者就记录到了灰背椋鸟。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人士说:“经对观拍者访谈、照片比对,确认这是我市新增鸟类记录。”
观鸟能否生“金”?
10多年前,翁先生就已开始观鸟、摄鸟。“我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记录新鸟种,将影像资料留给后人。”他说,除了在本地拍摄,他还去外地拍,至今已记录近千种鸟类。
<<<上接A01版 “据我了解,我市还只有几百人进行鸟类摄影,属于小众需求。”绍兴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田润刚说,目前全国已有上千个固定的收费观鸟点,这些点依托生态观鸟平台吸引各地观鸟爱好者前往观赏、摄影,并提供车辆、农家饭菜、民宿、特色农产品等服务。“江西婺源、云南盈江、河南罗山董寨、广西龙州县弄岗村、四川康定提弄村、西藏雄色寺等,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特色观鸟旅游目的地,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他认为,我市目前已记录到380多种鸟类,其中不少是珍稀鸟类,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观鸟旅游目的地,相关部门可适当引导,助推形成观鸟旅游新业态。
“上虞滨海湿地、府山公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会稽山林场、越城区鉴湖街道秦望村等,都是很不错的观鸟点。”田润刚说,发现一个理想的观鸟点极为不易,如何让观鸟点长足发展,有关部门应统筹规划。
翁先生算了一笔账:鸟类摄影爱好者通常要购买高档相机、长焦镜头、三脚架、电脑、摄影背包等,观鸟设备总投入往往人均超过10万元。此外,外出拍摄鸟类,吃住行的花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消费。“去年,自驾去江西婺源拍摄白腿小隼,拍了两天,吃住行花费近千元。”他说。以野生鸟类摄影为主的生态门户网站“鸟网”统计,我国现有鸟类爱好者1亿多人,随着私家车普及率日益提高,鸟类爱好者自驾观鸟旅游已成为常态。
“呵护新业态健康发展,有必要对观鸟旅游目的地规范化管理。”田润刚说,观鸟旅游地的开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应加强观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和观鸟线路策划,处理好发展观鸟旅游与保护鸟类及鸟类栖息地的辩证关系。此外,还要强化法治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相关企业有序参与观鸟旅游生态产品开发。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陈乙炳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