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什么样的?小伙子四年没能走出家门

2024-04-08 14:21

来源:

如今,“社恐”这个词经常挂在年轻人嘴边,但其实,这是一种需要被关注的精神障碍。煜良(化名)从小就自卑沉默,进入社会后因为无法与人交流相处,一直待业在家,几乎有4年时间没有走出家门。他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接受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才重新回归社会。

从小自卑受欺负,回避与人交往

在煜良的印象里,他的童年不像其他孩子那般无忧无虑,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受同学们的欺负和排挤。有几次回家向父母哭诉,父母总是以一句“忍一忍就好了”来回应他。他们告诉他,不要去惹别人,离那些坏孩子远一点。

煜良很希望有人为他撑腰或者出气,但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父母总是无法理解他的感受,更无法站出来为自己出头。渐渐地,煜良不愿意再和同学们相处、玩耍,他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于是选择独来独往。但即便他不主动与同学们来往,还是有些调皮的男同学故意逗他,甚至在课间休息时故意找他的茬。

煜良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父母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卖部,忙着讨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能力来引导孩子,只觉得都是街头巷尾的邻居,孩子之间的争吵用不着闹大,宁愿吃一点亏息事宁人。

在成长过程中,煜良变得越来越自卑和敏感,有时,同学一个举手的动作就能让他产生过度的反应,觉得他们是不是要打自己;有时,打打闹闹的同学不小心撞到他,他觉得他们又在故意欺负自己。后来,他不再向父母求助,也不再向他们分享自己的心事,而是选择默默忍受。

虽然很想好好学习,但煜良害怕和同学交流,一直郁郁寡欢,也找不到能提高成绩的方法。初中毕业后,他进入了一所职业学校学习。和在校园里可以独自完成作业不同,进入社会后势必面临与别人的合作交流,而与人相处成了煜良最大的难题,连别人问话也无法答应,更别提适应职场环境了。因为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的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不到3个月就被辞退了。

对社交恐惧,在家宅了近4年

回到家中后,即便父母再三催促煜良重新找工作,但煜良始终都提不起劲来,没有勇气走出家门找工作,甚至为了回避父母的唠叨,他整天躲在房间里,还把门锁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那年煜良23岁。

父母眼睁睁地看着煜良越来越封闭,也十分心焦。煜良在家待了一年多时间后,父母强制性地带他出门看病,经过心理医生诊断,觉得煜良有一定程度的抑郁,并且建议他入院治疗。于是,按照抑郁症的治疗流程,煜良每天在医院按时吃药、接受心理辅导,很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但依旧沉默寡言,不主动与人说话。一个多月后,煜良的情况没有明显好转,父母只好重新把他领回家里。

这以后,煜良更加有了“宅”的理由,一年到头不出一次门,过年也不去走亲访友。对他来说,只有躲在卧室里是最安心和最安全的。其间,父母苦口婆心劝过,也劈头盖脸地骂过,还使过各种手段逼过,但始终没有办法让煜良重新走出家门。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煜良27岁,其间除了去住院一个多月,他已经将近4年没出门。在亲戚朋友的推荐下,父母又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才意识到孩子的情况有多严重,社交恐惧让孩子过上了像“坐牢”一样的生活。

资深心理咨询师钱国正表示,在公众场合下,对自己的社交行为产生担忧、紧张感,以及外在表现过度不自然的人,就有可能是社交恐惧症。这种心理和行为会对人的社交活动产生“回避”的效果,但此时不能断定其患有“社交恐惧症”。只有当这种“回避”对其社会功能产生影响,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年甚至更久时,才会初步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不过需要注意区分“内向性格”与“社交恐惧症”的差别。“社交恐惧症”指情绪的过度紧张和焦虑,但内向性格的人更多的仅是羞于表达,情绪起伏不会过大。因此内向并不等于“社交恐惧症”。

花了一年时间,他终于走进了人群

最开始被带去接受心理咨询时,煜良表现出很明显的社交回避性,当咨询师提问时,大多数时候煜良都不回答,只是一直在刷手机。但当咨询师用比较认同的方式去共情他,理解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说到煜良心坎里后,他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煜良无法回应别人的关心或者提问,其实并不是他不礼貌,而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应。”钱国正表示,从心底里,煜良也想加入人群,有小伙伴们可以一起玩耍,可以分享心事,但因为没有在父母那里得到该有的支持和引导,所以煜良不知道该如何与别人相处,被冒犯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只能用封闭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为了解决煜良的问题,咨询师与他回溯童年,帮他重新定义了与同学的关系。其实在煜良记忆中被同学打、被同学欺负的往事,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大事件,只是那一件件积累的小事让他一直沉浸在自卑的情绪里。但如今的煜良早已成年,也该将那些年少时的打打闹闹视作平常,如果再遭遇欺负,他也已经完全有能力制止别人的行为,并要求对方道歉。

除了疏通煜良的心结,咨询师也通过行为治疗,慢慢带着煜良重新走进社会。最初是在晚上10点、11点左右人少的时候与煜良一起出门,这个时间段路上人少些,但煜良遇到迎面而来的人群,还是会下意识地避开。后来,咨询师与煜良的出门时间一点点提前,从晚上9点半、晚上8点半,整个行为治疗的过程十分漫长,通过不断地给煜良提供心理支持,他终于一点点自我克服,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完全走出来。

慢慢地,煜良不再闪避人群了,甚至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有了外出旅行的经验,按照他自己的心愿,选择去苏州看园林建筑。4天的旅途中,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煜良自己找陌生人问路,在景区里与陌生人摩肩接踵,他不再抗拒人群,也练出了与陌生人主动搭讪的本领。

如今,煜良已经重新找到了工作,努力融入工作的团体中,虽然在人群中依旧沉默一些,但他不再抗拒人群,甚至还交到了女朋友。

心理咨询师:

一味地“逼”是没有用的

“对出现社交恐惧的孩子,父母的态度很重要。”钱国正表示,比起探究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出门,大部分父母下意识地的做法是逼孩子出门、埋怨孩子不懂事,这就导致孩子更加抗拒出门,甚至以不吃饭、锁门等做法来抗拒父母的接近。这样一来,整个家庭就更加陷入焦灼之中。

钱国正建议,对家长来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家长,面对孩子回避社交的做法,家长首要避免急于下结论或指责孩子,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原因,父母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和抗拒。父母要做的是倾听,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出门,是害怕与人交往,还是担心被嘲笑或拒绝?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除了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钱国正也建议家长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都是他们的避风港,在孩子尝试外出或与人交往时,父母可以提供陪伴或逐步引导,让孩子感到安全。同时,针对孩子的恐惧,父母可以设计一些逐步社交的治疗方案。例如,从家庭聚会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型聚会,再到大型社交场合。每次成功的尝试后,父母都要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何开始和结束一个对话,如何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等。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场景的方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的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父母应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尽早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阴影。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干政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