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随着电影《绣春刀》的火爆出圈,张震饰演的沈炼这一角色迷倒一众粉丝。其实,明代锦衣卫中真有沈炼这个人物,但他主要活动于嘉靖年间,因勇斗严嵩而出名,而不是电影中所指的崇祯年间。历史上的沈炼,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生平经历之丰富,性格之鲜明,与电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重要的是,沈炼还是绍兴市越城区人,“越中四谏”和“越中十子”之一,并与心学大师王阳明、文艺全才徐渭等越中名人多有交集。然而,这么一位有才气有个性的绍兴名士,现在知道的人却不多,实在可惜。所以,是时候谈谈其人其事了,这里先讲讲沈炼与越城有关的故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沈炼的生平简介。沈炼(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郭里人,明朝中期名臣、锦衣卫。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茌平、清丰三地县令,官至锦衣卫经历。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曾以“十罪疏”弹劾大奸臣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在保安期间,沈炼再次因言招祸,得罪严氏党羽,被诬为白莲教邪党聚众谋反,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遭到杀害。隆庆元年(1567)追封光禄少卿,天启初追谥“忠愍”。著作有《青霞集》等。
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在县南二里有沈公祠,是隆庆六年(1572)巡按御史谢廷杰所建,以祀光禄少卿沈炼。而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记作“沈忠愍公祠”,大致位于今古城草藐弄一带。沈公祠今虽已不存,但越城有关沈炼的故事则所在多有。
相传,沈炼出生前天降异兆。在他的祖父沈庆去世下葬时,曾有两只猛虎跳到墓穴上吼叫,声震山林。家里请人占卜,两年后沈炼随之降生。沈炼生来聪慧,过目成诵,颖悟绝人,长大后凭才学卓识和恭孝品格闻名乡里。嘉靖元年(1522),沈炼补为县学生员,文思敏捷,谈吐不凡,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少年时期,沈炼曾经追随王阳明游学越中,并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因奇气异质,王阳明对沈炼青睐有加,并赞赏他:“种种超卓,真用世之才。”
嘉靖五年(1526),浙江督学汪文盛考察浙江士子时,看到沈炼的诗文,称赞说:“这是不同一般的人!”因气节出众,将其选拔为第一名。
沈炼年轻时不仅精通四书五经、八股制义,而且博学多识,兼通书法绘画,熟知兵法韬略,还广泛涉猎儒释道各类典籍,旁通刀剑武艺,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沈炼见识广博,颇具声望,乡人有不辨之物、不解之理常常向其求教。譬如,嘉靖八年(1529),有渔民在水中捕获一只白色巨龟,想要献给官府获得奖赏。县官见白龟巨大,留下恐有不祥,听说沈炼博闻,便派人上门请教。沈炼看后说,杀了白龟必将引来水害,力主将其放生。于是他们就将白龟放回了河中。之后,白龟又被其他郡县捕获后杀害,果然有水灾发生。
沈炼不仅才学优异,而且“事父母兄弟至孝友好”,以恭孝之名闻于乡里。沈炼的父亲沈璧,为人慷慨不羁,却不乐家居,早在沈炼年少时,就不顾家人劝阻,变卖家中财物赴京经商,发誓永不回乡。沈炼进京参加会试时,见到穷困潦倒的父亲,恳请其返回故里。沈璧执迷不悟,决意不回,沈炼便一个劲儿哀号痛哭,长跪不起。终于,沈璧被儿子的孝心打动,幡然悔过,同意返乡。后来,沈炼的母亲俞夫人生病,他一连三个多月衣不解带,昼夜侍奉,并焚香祷告,情愿以身代病。不久,俞夫人病愈,乡人都说是他的孝诚之心感动了上天。
沈炼进士及第后,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迁为茌平县令。在任约一年,因父亲去世丁忧回乡,守制三年。丁忧期间,沈炼在家乡会稽开始收徒授学,不少子弟闻名争相随他问学,以至于“户外之履常满,虽为铁门限,亦不胜求道者之出入矣”,由此名声大振。
丁忧期间,沈炼还与意气相投的徐渭、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钱楩、柳文、诸大绶、吕光升等人,组成“越中十子社”,常常在古城塔山等地诗酒风流、交游唱和,更相与切磋书画,谈兵论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得沈炼在家乡度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生活。十子中沈炼的忠义气节备受称道,因此对后生徐渭的性情以及对其政治、军事等治平之策的热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实,“越中十子社”应该是沈炼、陈鹤、朱公节等五人之前在绍兴成立的“息柯亭诗社”的扩大版。而这一时期,正值沈炼步入仕途不久,尚处于怀抱远大理想、以期建功立业的时候。在十子的交游唱和中,沈炼既展现出文人的才情性情,更显露出对政治、军事的热衷,从而成为其人生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