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假期,乡村游再一次成为文旅市场的热门。而这一热度,也让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磅礴力量。
那么,共识之下,路径何在——文化怎样点亮产业,产业又如何演绎文化?借助乡贤之力,“共富”之路又何能走得更远?带着这些思考,近日记者随同越城区委统战部及部分镇街干部赶赴杭州市余杭区,走进被誉为“中国竹笛之乡”的中泰街道和瓶窑镇瓶窑老街,解析背后的文化脉络与共富密码。
一个小山村,凭啥成中国竹笛第一村?
清明小长假前夕,前去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体验做笛吹笛、欣赏田园风光、寻找乡愁的游客一批又一批。曾经的紫荆村,只是一个“靠山吃山”走着传统乡村发展老路子的“苦竹之乡”,然而,最近几年紫荆村却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竹笛第一村”。
走进紫荆村,袅袅炊烟、悠悠牧笛。越城考察团的乡贤们说,这种画境般的山水之美,在越城区富盛、鉴湖诸多乡村也能见到。不过,随后看到的一幕幕现场,却让大家大开眼界。
“紫荆笛音”产业直播间,一位制笛师正在吹奏笛子,屏幕旁,一位年轻人正在讲解笛子吹奏、保养等知识,还有几位则蹲坐地上拍摄。“这些都是‘归乡人’,从2020年开始,他们就在做抖音直播了。”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竹笛产业是紫荆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销售竹笛,宣传竹笛文化,效果非常好。过去几年,中泰街道投资建设竹笛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竹笛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全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已吸引新乡贤返乡投资企业20余家、淘宝店铺60余家,带动街道2000余人就业增收。
紫荆村因竹而生,因笛而荣。“我们正从卖‘竹笛产品’向卖‘竹笛文化’慢慢转型,推动竹笛产业再上一台阶。”紫荆村共富工坊第一工坊内,笛箫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小明正在展示紫荆村的竹子怎么从一根竹子变成竹笛的工艺过程。“产业欣欣向荣、后继有人,乡亲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富足。”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丁小明的“共富工坊”是紫荆村“借笛发挥”,把村里的小竹笛做成大产业的生动写照。
“紫荆笛音”共富工坊也是余杭区推动富民产业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余杭区积极打造各类共富工坊已达50余个,其中中泰街道“紫荆笛音”等3个共富工坊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专项激励项目名单。去年暑假,紫荆村累计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研学团130多批,人均消费超过200元。而借助“共富工坊”,打造“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发展模式,该村更是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去年,全村竹笛销售量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
一条老街,为何成为研学网红打卡地?
瓶窑老街,则是余杭区老底子新业态在乡村无中生有摆脱平庸,将“乡创”捣鼓得淋漓尽致的又一个样本。
瓶窑老街“自然造物”民艺展示中心。
刚进瓶窑老街,一股浓浓上世纪70年代的“解放风”扑面而来。瓶窑是余杭区连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禅茶文化的中心节点,老街历史建筑位于其核心区块内,由老电影院、老茧站、老供销社等历史遗存构成。瓶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瓶窑镇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对老街进行设计和改造。在改造存量建筑中,重拾历史记忆碎片,保留了老电影院、老茧站、老供销社、老新华书店、老瓶窑第一小学等历史遗存,聚焦文化活动空间、娱乐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以及艺术活动空间等四大功能空间,系统化、层次性地推进老建筑群组的更新改造。改造后的建筑及街区风貌以上世纪七十年代“解放风”为主,赋予了老街江南小镇独特的婉约气质。老街开街以来,吸引了大批优质商户入驻,2022年成功入选浙江省年度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优秀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老街上一处“自然造物”民艺展示中心,与瓶窑老街非遗馆群相邻,依托展馆资源常态化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已成为杭州热门的亲子游目的地。“自然造物”由140多年历史的瓶窑第一小学变身而成,置身其中,琳琅满目的皮影、风筝、纸伞、泥塑等非遗展品应有尽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文化物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偌大的民艺杂货铺,又像是一个展示传统民艺文化的博物馆。考察团考察之时,一波波的研学团队也先后涌入。
瓶窑镇相关人士介绍,2020年起,瓶窑镇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力度,制定新乡贤创业优惠政策,新乡贤张书雁带领“自然造物”落户瓶窑老街。如今,它已成为统战人士日常联络联谊的统战阵地、辖区带动农人和手艺人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2022年‘自然造物’接待各类团建活动、学生研学2000余人次,为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瓶窑镇相关负责人说,以“贤”引才、以“贤”赋能,最大限度激发乡贤参与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瓶窑镇写好共同富裕中的“新乡贤篇章”,正在“乡创”中释放更大的活力。
余杭经验,打开越城共富发展“一扇窗”
画好共富同心圆,一个村年产值做到3.5个亿;乡创乡建,小乡村释放新活力……。在共同富裕的逐梦路上,余杭的共富经验,俨然给越城打开了一扇窗。
偏僻小山村、过气小镇老街,何以在年轻人中“火出圈”?越城能学点什么?当天,考察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细细思考,还临时“加塞”了一个“茶话会”,交流“余杭经验”所感所悟。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是做大共同富裕‘蛋糕’的关键。”鉴湖街道宣统委员金晓说,“紫荆笛音”共富工坊的发展模式让他联想到被列入越城区首批共富基地的坡塘村“翠微云松”项目。
近年来,坡塘村以云松为核心,依山就势、文化挖潜,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从“后进生”到“样板村”的乡村振兴“逆袭”路,成为了共同富裕村庄示范样板。而坡塘村的蝶变同样离不开乡贤的助力。坡塘村采取“乡贤+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在外乡贤成为振兴家乡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截至目前,坡塘乡贤在云松村投资开办包括咖啡室、茶室、露营基地等15个项目,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5%,为村内22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增收。
云松村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但显然,其产业规模和产业根基与紫荆村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产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在金晓看来,紫荆村的“共富”发展,正是用足了资源优势、做足了产业文章,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了变“输血”为“造血”的功能转化。金晓说,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对越城而言,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同样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基础。接下来,对于越城的共富基地而言,可以借鉴的是,进一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中,最重要还是凝贤聚力留住乡愁,凝心聚力才能画出最大‘共富’同心圆。”越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汤华说,去年年底在杭州召开的全省新乡贤工作经验交流会传递出一个信号,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进一步引导支持广大新乡贤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不断深化描绘“同心共富”幸福画卷。
乡创共富,乡村振兴路上“双向奔赴”
实际上,近年来,越城区以深耕“同心·越城”品牌为抓手,围绕“联络、联谊、发展”主线,聚新乡贤之心、聚新乡贤之智、聚新乡贤之力,一直致力于深入实施同心共富工程。和余杭区“紫荆笛音”“自然造物”同频共振,2022年,以乡贤为引领,以产业基地、精神阵地、平安高地、宜居胜地、民生福地为宗旨,越城区实施10个乡村项目,打造首批新乡贤“同心共富”实践基地。而经过实践探索发展,目前第二批5个“同心共富”实践基地也正在培育创建中。
乡贤的力量,是共富发展路上一大推力。“自然造物”非遗共富坊,让来自东湖街道的宣统委员王平想到了乡贤何关明正在打造的绍兴船文化博物馆(“绍兴传统木船”非遗工坊)。目前,“绍兴传统木船”非遗工坊已被评为市级非遗工坊,并入选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去年8月份,通过红色研学游、红色宣讲、非遗旅游线路等,该工坊已累计接待30余所中小学的3万余学生参观。而近年来,东湖街道也一直致力于弘扬水乡文化,深耕船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研究和创新转化,不断将传统工艺进行解构与再造,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这也是‘自然造物’带给‘传统木船’的思考。”王平说,把传统木船打造成伴手礼、工艺品,可以让游客带走,或许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双向奔赴”。
“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数据变化,关键在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稽山街道宣统委员叶登说,乡村要留住乡愁,乡贤优势是重要的依靠。“业态的丰富,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对年轻人来说,品牌的加持,对他们尤其具有吸引力。”他说,“自然造物”工坊内一件小小的毛绒玩具因为有了创意加持,就能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让他也想到了越城的黄酒、茶叶、船木工艺等。和不少地处大山深处的乡村类似,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越城区也有不少村子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而这些乡村,除了种植茶叶、莲藕和毛竹,几乎没有更丰富的产出。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年轻的“新乡贤”回归,让新业态在乡村无中生有,也许可以和紫荆村、瓶窑老街一样放大流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