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做回真实的自我

2024-04-08 09:08

来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最怕有人把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这样不仅会让自己的心胸变得狭窄,而且会因缺乏与人的深入交流、交心而交不到真朋友,以至令自己变得日益孤单。

人,皆有七情六欲,且终因家庭出身、个性脾气、知识视野、人生阅历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真实的“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人人都愿意展示真实的自我。

诚然,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公众,这是人性使然,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有的人把属于自己应有的个性形象亦即真实的自我藏匿了起来。如此,那么带来的后果是,“对方看不到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包括那些更有趣的部分。即使我们成功地树立了某种形象,那也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胜利”。是的,有人一旦习惯于在别人面前伪装自己,最终或许连自己也欺骗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个性脾气,甚至是缺点和错误,但只要不涉及违法犯罪,何妨做回真实的自我?何须隐藏真实的有棱有角的自我?一个社会之所以有活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有生气,不是因为追求相同的个性脾气、重叠的人格特征,而恰恰是因为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弥补性组合、优化性提升。事实上,只要社会表现出足够的大度、宽容,不仅每个独立的个人将迸发创造激情,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会表现得更加和谐。事实上,这也是“交响乐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否则,必适得其反。(美)大卫·布拉德福德和卡罗尔·罗宾合著的《深度关系》一书中写道:“隐藏自我的某一部分,可能会让我们隐藏更多的东西,导致我们表现出来的部分越来越少,最终让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是啊,隐藏得愈多,趋同性愈强,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性、提防性反而愈强,最后得不偿失。

只要不带成见,没有主观故意,不带来严重后果,在真实自我的表现中,即便偶尔出现一些“意外”,也是“白璧微瑕,无伤大雅”的,或者说,它就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毋须大惊小怪。就拿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来说,他是一个美术界人人皆知的“直性子”。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多次面见这位大家,也见证了他的这种直率的脾性。比如,他生前唯一一次赴景德镇参观,看到一些制瓷师在固定的人物花鸟画轮廓里添色,他就跟随同人员说,“这哪里是创作,这是填画呀!”其实,这是他对瓷画创作的误解。隔行如隔山,大师也难免因认知不足说一些过头话。然而,他的这种不会转弯抹角但绝无恶意的个性,正是他真实自我的表现。尽管因为他这特立独行的个性常令他的话里带些“锋芒”,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欢和接纳。这不,连著名画家冯大中先生都说,“我喜欢这位敢于‘直言’的大哥,话里听音,有时我也可以从他一些带‘刺’的话中听出艺术创作的哲理启迪”。

当然,还原真实的自我,并非意味着大家要毫无遮拦地、赤裸裸地去展示自我。在我看来,适当修饰是一种文明,但过度的伪饰则是一种欺骗。人之所以要适当修饰,这是因为人有理智,谁也不愿意把有损形象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公众;强调不必过分伪饰,这是因为靠欺骗只能暂时保留自己的颜面,取得别人的信任,却终究难以持久。就比如一些“两面人”贪官,有的作报告振振有词“要清廉为官,慎独慎微”,可背地里极尽贪腐受贿之能事。更有甚者,一方面贪钱掠物、来者不拒,另一方面却假装艰苦朴素,不惜靠“住着老房子生活,骑着自行车上班”等来欺骗公众,维护自己所谓的“清廉”形象。然而,如此“装廉”,终究难以长久,一旦露出狐狸尾巴,便被人人喊打、落荒而逃。

做回真实的自我,很难,难的是私心杂念作怪,有时难以战胜自我;难的是世俗观念作祟,有时“胳膊拗不过大腿”。做回真实的自我,其实也不难,只要坚持刀刃向内,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能迎刃而解;只要坚持做到不随波逐流,敢担当有主见,就能稳坐钓鱼台。想起简文帝司马昱驾崩时,十多岁的孝武帝司马曜登帝位,天黑了也不哭丧。侍从启奏说:“按惯例该哭了。”孝武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哪里有什么惯例!”孝武帝的这一破惯例之举,颇能窥其不愿附和的耿直个性,或者说,这一细节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他真实的自我形象。其实对他来说,因为悲哀尚在酝酿的路上,暂时不哭不代表他后来就不哭,更不代表他就不孝顺。撇开他破惯例其言其行不说,他的这种做回真实自我的勇气和智慧便值得嘉许。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虞舜客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