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围 金米插画
家里堆满了塑料袋、旧报纸和纸箱子,但父母不愿意丢;扔到楼下垃圾桶里的旧凳子,深夜又被父母捡回家里;宽敞的房子住得越来越窄小,但子女却无计可施……随着父母的年纪增长,不少子女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每次回去,发现父母家里被越来越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塞满,不少家庭矛盾因此引发,老年人的“囤积癖”该怎么破?
案例一
倔强母亲
不准女儿动她的东西
不久前,为了丢家里没用的旧物,芳芳(化名)和73岁的母亲谢华(化名)又大吵了一架,这样的争执,在她们家往往会间歇性爆发。
在芳芳记忆中,母亲谢华年轻时很爱干净,有客人来家里挨着床坐一下,她都会把床单换掉。但随着父母年龄增长,曾经熟悉的家里随处可见超市买东西或者医院看病的单据、破破烂烂的快递纸箱、沾上各种脏污的塑料袋等。父亲跟年轻时一样,整天不着家,在外面找人打牌、搓麻将,从来不会收拾家里。而母亲则慢慢把家里囤成一个仓库,一边是各种舍不得丢的旧物,一边是新买的一些完全用不上的东西。
每次回家吃饭,芳芳都会偷偷摸摸地带一些东西扔下楼,扔得多了,母亲也有了激烈的“反抗”。有一次芳芳扔到楼下垃圾桶里的一张三条腿的旧凳子,深夜又被母亲捡回家里;有一次母亲的一件衣服找不到了,打电话骂了芳芳几次,说是放在一个旧纸箱里被芳芳一起丢了;后来好几次母女吵架,母亲都直接放话说,“你看不惯就别回来,(来的话)我的东西你别动”。
到现在,每次芳芳回家,离开时谢华都会盯牢她,以免又有东西被她丢掉。谢华还会怼女儿:“我囤点东西怎么啦?你不是也囤化妆品、囤衣服、囤洗发水?我们谁都不要管谁,好吗?”
但看着父母的生活空间越来越逼仄,被无用的垃圾占满,芳芳还是觉得这样不利于老人的健康。
独居父亲
房子满满的,看着才舒服
案例二
65岁的老毛是一名退休医生,前些年老伴去世后,他开始独居生活,儿子建国(化名)也是医生,日常工作很忙,很久才能去陪老毛吃一顿饭。最近一次回去,建国进家门后甚至没法径直步入客厅,要绕开堆积的箱子,踩过四处散落的旧报纸,挪开沙发上的书本,才能找地方落脚坐下。
建国和父亲说过好多次,让他有空时收拾一下,没用的东西都可以丢了,但每次回去,父亲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只多不少。原本周末建国还会偶尔带孩子去跟爷爷吃饭,但妻子和儿子都不愿意走进乱成一团、昏暗而压抑的房子里,每次放下东西就想走人。
对老毛来说,家里堆着的那些物品并不是无用的垃圾,都曾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叠一叠的旧书,有的是老毛求学时的教科书,有的是工作后的工具书,虽然不少书已经泛黄没法翻看,但光看着那些旧书就能让他回想起走过的岁月。家里放着的很多药盒子,很多药都已经过期没法吃了,但拿起一个药盒子他就可以滔滔不绝说一段旧事。
建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还试图替父亲丢过东西,父子俩为此闹过别扭。后来,建国在不丢父亲“要紧”东西的大原则下,找钟点工把家里一些空纸板箱、旧报纸等杂物收拾了,把书籍、用品等都收纳起来。但过一段时间,老毛又把东西堆得到处都是,他觉得房子里都是满的,看着才舒服;随手都能摸到旧物件,才觉得心安。
老年人为何爱囤积?每一件旧物都有故事
其实,老年人的“囤积”习惯不难理解,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崇尚节俭的生活,什么都舍不得买,自然就什么都舍不得扔,深信留在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派上用场。
“其实对老年人来说,之所以舍不得丢,除了使用价值,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旧物的情绪价值、实用程度等。”资深心理咨询师钱国正表示,当人步入老年,能得到的外界反馈越来越少,而对他们来说,会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拥有的一切,加上每一件旧物都有对应的回忆,所以更不容易放手。
像在谢华家里,就留着芳芳小学的日记本,里面用稚嫩的文字记录着当时一家三口的生活;还有30年前丈夫出差花大价钱买的大衣,虽然早就穿不上了,有了虫蛀的洞眼,但她也始终舍不得丢;更别说那些结实的空纸箱、好看的月饼盒、各种超市购物袋等。
钱国正分析,对老毛来说,他的退休工资很高,所以囤旧物与使用价值无关,他之所以留着那一份份报道过自己病例的报纸、给病人开过的药品,哪怕报纸泛黄、药品过期也不愿意丢,就是因为这些旧物能给他提供不少情绪价值。回顾往日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包括曾经被病人簇拥的存在感,帮病人药到病除的成就感,都是老毛在退休后失去工作、失去另一半后寻找的精神寄托,更是他在孤独和寂寞中向往的价值和意义。
“囤积癖”该怎么破?子女关心很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囤积到某种程度,确实是一种心理障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中就有相关的解读。
钱国正表示,除了强迫障碍,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同样导致囤积行为出现。如果是突然开始出现囤积行为,有可能与大脑衰退相关;如果还存在注意力和记忆能力下降,或许与老年痴呆也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老人真的出现了异常的囤积行为,建议家里人及时送老人就医,以尽早通过治疗手段改善情况。而对那些整天与老人“斗智斗勇”的子女来说,比起解决表面问题,帮老人丢东西之外,最好深入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这是让老人主动改善囤积行为的关键。
钱国正表示,子女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一些逐步与社会脱节的老年人,建议子女通过深切的关心和积极的引导,鼓励老人去老年大学上课也好,去参与广场舞锻炼也好,都能让老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界,减少他们因孤独和无聊可能产生的囤积行为。对于丧偶的空巢老人,他们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关注,因为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重要的伴侣,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记者 干政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