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明的“仪式感”,可不只有扫墓哦

2024-04-07 08:10

来源:

又是一年清明。作为我国的重要节气和传统节日,清明的“仪式感”除了扫墓祭(jì)祖、缅(miǎn)怀故人外,在古时还有踏青、郊游、戴柳、斗鸡等多种活动。那么,接下来,就请代表们来说说,既严肃又活泼的清明时节,他们都会做些啥?

A 唐玄宗:扫墓祭奠的“发起人”

唐代以前,祭祀(sì)祖先时并没有扫墓的习俗。直到唐玄宗下《许士庶寒食上墓诏》,说的是寒食祭祖扫墓虽没有礼制规定,但民间渐已成俗,鉴于平民百姓无法在宗庙里祭祀,允许百姓在这一天扫墓祭奠(diàn)。

朝廷下了诏令,寒食扫墓的人就更多了,而因为官员也要请假回乡祭祖,就时不时地出现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干脆颁(bān)布政令,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又因为寒食和清明两节离得太近,唐中后期干脆把两节合二为一。

B 孟浩然:斗鸡射柳的“记录者”

孟浩然在《上巳(sì)洛中寄王九迥》一诗中描绘了清明节的习俗:“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事实上,斗鸡在战国时已经很盛行,而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至唐代依旧盛行。通常,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要斗到夏至。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10床被子当作赌注,可见官人玩兴极浓。

另外,孟浩然诗中的“走马射堂”也是清明活动之一。清明时节,古人热衷插柳、戴柳、射柳。其中,射柳就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C 李清照:春日秋千的“邂逅者”

李清照的不少诗作中提到了春日荡秋千的场景,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就写到了荡秋千的少女羞涩而走的场景。

荡秋千开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jì)讳(huì),改称为秋千。古代的秋千通常用树干作为架子,并拴上彩带制成。

到唐代,荡秋千已经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更是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据说,在清明节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着生活过得越好。因此,清明荡秋千之风更加兴盛。

我爱记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内容来源:树人导报)

作者: 编辑:徐静怡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