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一角。
在柯桥区福全街道徐山村的徐山建良养殖场里,近10亩的藕塘水汪汪一片,4月时节,藕芽苏醒萌动,生机勃勃。“普通的莲藕亩产大概在3000斤,我的藕塘可以达到6000斤。”说起这片藕塘,养殖户高建良满脸自豪。
高建良是诸暨人,2009年,他承包了60亩地,从水泥工转型成为养鸭大户,巅峰时期养殖近12000羽绍兴麻鸭。作为养殖大户,养鸭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问题一直让他和环保部门犯难。近年来,他积极探索生态循环模式,自己设计打造了一套废水处理系统。如今,全新开辟的这片藕塘,成为了他建立生态养鸭模式的新实践。
高建良的养殖场采用的是“离地养殖”的模式,鸭舍内的地板由一块块不易生锈的热镀锌格栅板拼接而成,格栅板下的沟渠可以储存鸭粪及废水。只要摁下废水泵的开关,水塘及沟渠内的废水就被随之抽入污水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变作有机肥输送至周边种植水稻的农田。
高建良告诉记者,“鸭稻共育”生态循环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水稻秧苗生根后,在稻田里套放一定数量的幼鸭,起到生态循环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原先养殖场内40亩的农田均规划用于种植水稻,作为养殖场的“配套设施”。
但近年来,他发现农田里的水稻总是容易倒伏,收割机也会深陷无法作业。“原本一举两得的传统老办法,既能增加水稻产量还能在稻田放养鸭,可肥料太‘肥’了,水稻‘吃’不进就长不大还容易倒,难收割。”高建良说,去年年初,他“割舍”出4分田,加装了细密的过滤网,为污水处理系统新设了一道工序,以免输送的肥料营养过剩。同时,他选择把鸭舍西北角的10亩农田改种莲藕,莲藕一年四季都能播种还不怕“肥”。
让他出乎意料的是,有了变废为宝的有机肥加持,莲藕产量高、品质好,不用为销路发愁。“这个莲藕出粉率高,别人100斤莲藕出六七斤藕粉,我的100斤莲藕能出10斤藕粉。”高建良说,他的莲藕销售不用出村,去年藕还没挖出,就被附近的村民预订一空。
此外,高建良还将“鸭藕稻共生种养”可持续的生态循环新模式转换而成的“肥料库”向村民免费开放,不仅使养殖废物变废为宝,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见习记者 马冰雪 文/摄 编辑:严心愉